马瑞平山东省潍坊市育英学校261041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引导我们逐步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理解“教育”二字的含义,从而改善了我们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培养了伴学生一生的学习能力,健全了我们为师者“教育”对人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兴趣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看上去也似乎听懂了,可就是效果不好,知识点不能过关。这种情况深究下去,会发现根源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主动性。由于没有学习兴趣,虽然老师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却味同嚼蜡,只是迫于各方面压力才死记硬背,真所谓“老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尴尬而困惑着,如何才能扭转这种不良的局面?这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将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导致的结果?带着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研究。
一、重新审视教学过程,重新定位对教育的理解,并逐渐在课堂中去体现。
教育不纯粹是传授知识,还有养育作用。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启迪智力、健全人格。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可是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常常误将这基本目的当作唯一、最高的目的。其实,教育的基本目的至少还包括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就在于此。
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发育,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注重对生命教育的感悟,最后才注重知识的传授。
一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积极主动的学。
有人做过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的调查:“很满意:9.2%;较满意:26.8%;不满意:56.3%;无所谓:7.7%。”其中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自由表达76.4%;老师讲课死板无趣,引不起兴趣,占53.1%;觉得上课的内容没大用,且压力大,占47.9%;觉得上课没多大趣味,占46%。”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我们就会做得非常投入。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的。我们的班级授课制就很难保证每位学生的兴趣都能得到培养与发展,所以,课堂不需要精彩的表演,需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赞扬孩子的一切努力和尝试,肯定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答案,保护和激励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而不要一味强调结果的准确性。
知识的掌握只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起点的准备。
二、基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思考,逐渐感觉到在课堂上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要通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改善课堂教学的终极性目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兴趣激发与培养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感受、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能够发问也敢于发问。这一过程中好奇心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迷惑不解而产生好奇,由好奇而产生疑问,由疑问而产生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得到合理的解释答案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以及成就感等内心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掌握知识只是一个过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也就会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学习兴趣。
1.在传授知识时,首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逐渐探讨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一课,我首先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一天天长高、增重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会立即回答“吃饭”。那你们的爷爷奶奶也天天吃饭啊,他们还长高、增重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他们多么想知道答案啊!可是你不能告诉他们,要让他们按照你提供的目标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
2.以兴趣培养诱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新问题。比如学习心脏和血管的时候,我通过画出的心脏图,让学生说明心脏的形状。学生们有的说像草莓,有的说像桃子,我认为都是正确的,因为草莓和桃子的形状到底有多大差异呢?有些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不能确定唯一的答案。
3.以疑问、疑惑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如学习血液循环后,我问:“血液循环的目的是给全身器官提供营养和氧气、带走废物的。那心脏自己需要营养吗?”从而引导学生课下去探究心脏的冠脉循环路线。
三、“提高课堂兴趣,更新教学观念”的思考。
任何正确的答案或者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探索的过程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或者说捷径。不想让学生曲折,省略了曲折,就好比抽走了学生通往目标的阶梯。你自己曾经攀着它爬上去了,你上去了,就抽走了阶梯,学生就上不去了。所以我总是允许学生们出错,然后制造机会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从而再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思和改进,我欣喜地发现师生之间的变化,不再是一言堂的死气沉沉、无可奈何的讲和背,而是如春日的阳光般,孩子们笑脸张扬着,思维活跃着,兴趣让课堂充满了朝气与希望。因此,我们教师要负责自己的课堂,研究自己的课堂,改善自己的课堂,享受自己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