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桂林市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

邓飞虎

邓飞虎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旅游用地是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桂林市旅游用地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对桂林市旅游用地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桂林市旅游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探索思路。

[关键词]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桂林

[作者简介]邓飞虎(1981-),男,汉族,广西玉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现就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24-04

一、研究背景和存在问题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家发改委研究并报请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复,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旅游业作为桂林市最具竞争优势和最具品牌效应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用地开发与利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旅游用地尚未统一界定。在土地利用规划基本用地类型中没有明确旅游业用地定义和分类,导致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指标分配上,忽略了旅游用地的实际需求,旅游用地指标不足和旅游业高速发展矛盾十分突出。

(二)桂林市早期旅游发展走的是粗放经营路线,表现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设更多新景区、投入更多的初级劳动力、片面追求更多的游客人数等方面,忽视提高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

(三)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缺乏深度衔接,缺少对旅游用地利用现状、用地效益和用地需求预测等方面的定量评价。

在建设国家旅游胜地的新形势下,对桂林市的旅游用地进行集约化评价,探讨实现旅游用地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和办法,对未来旅游用地利用方向和方式进行预测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旅游用地与集约利用概念

(一)旅游用地研究

旅游用地研究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麦克默里(McMurry)《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中提出并成为旅游研究者关注的问题[1]。近年来,国内对旅游用地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涉及旅游度假区中土地利用规划、景观房地产用地、旅游用地规划、旅游用地持续利用等方面,研究范围较广。

对旅游用地定义和分类,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毕宝德认为“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知识、度假、疗养、娱乐、休息、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2];梁栋栋认为“旅游用地是一个由旅游地各项与旅游相关的自然因素并综合了相应人类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地域综合体”[3];章牧等认为“旅游用地是由原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组合的可供观赏、游览、娱乐、教育和科考使用的特殊土地”[4]。

笔者认为旅游用地是能够形成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业各级单元建设发展需要,符合游客旅游需求标准,并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

(二)旅游用地集约利用与评价

1、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研究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队发表《土地评价纲要》[5],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及评价方法,成为世界土地评价研究走向成熟化的重要标志;1981年Fonsecahe和Rory提出一套衡量土地开发效率的评价指标[6],并用图解法来分析确定土地的最大开发利用强度。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城镇和工业园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如郑新奇(2004)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优化配置指标体系与标准,总结了节约利用评价的集约度模型[7];乔玲玲(2006)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FUZZY综合评价模型,对天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宏观评价[8];李志伟(2006)运用RS方法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石家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分析[9]。对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成果不多,代表有:霍黎(2010)以旅游用地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昆明市旅游用地情况的论述以及分析,揭示当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并提出解决措施[10];刘元(2012)通过熵值法和聚类分析,得出昆明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并进行评价[11]。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大多数学者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根据国内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城市规划规定指标和经验值确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想值,通过各项指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比较,计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此外如:王双美采用遥感信息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李志伟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但对旅游用地分类,在分析影响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

2、旅游用地集约利用与评价

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是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改变用地方式,集中地投入较多的旅游生产资料和管理,发挥旅游用地利用潜力,提高旅游用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优化旅游用地总体结构和提升功能效用的过程。

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指在对旅游用地利用现状和用地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数理统计模型,对区域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和利用潜力进行评估的活动。

三、评价方法和计算过程

(一)评价方法与步骤

1、应用AHP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结合实际特征进行旅游用地分类;

2、选取评价指标并建立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以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同类地区最高值标准和专家认同等,确定评价标准,对指标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

4、根据综合指数对进行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分析。

(二)桂林市旅游用地分类与计算过程

桂林市旅游用地研究对象是: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5城区。旅游用地的分类划分三大类别[12],风景游览用地、旅游服务设施及管理用地和旅游生产用地。(见表1)

四、桂林市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一)评价标准的确定

1、参照相关的土地利用标准和规划,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等国家标准,《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等地方标准。

2、同类地区最高值标准:与国内同类城市指标值作为参考,评价结果反映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与国内一般城市的比较情况。

3、理想值标准:某项指标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达到或逼近的绝对最优值。

4、部分指标在参考有关专家的认同标准基础上,根据研究者的客观判断确定。有一致认同的指标值的,可直接采用,无法直接参照值的,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确定。(见表3)

(二)旅游用地评价结果分析

1、风景游览用地

风景游览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指数0.67,属于适度利用水平。通过指标值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特征主要为:

(1)风景用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用地结构合理度指数(0.02),风景游览用地主要集中在漓江市区核心地段、两江四湖区域,地理空间分布高度集中;用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水域、草园林地和人文遗址为主的公共服务用地及特殊用地等,用地结构相对单一。

(2)风景游览用地开发利用率低。风景用地投入产出比值指数(0.23)较高,但用地开发程度指数(0.09)、利用率指数(0.06)偏低,与投入产出比反差明显。分析表明,一是部分景区仍然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观光型旅游,投入少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就能在一定时期内带来较大的旅游收益,旅游经营模式粗放;二是由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定,景区进行建设性扩展空间有限,土地用途转变受严格限制,导致特殊的旅游用地开发程度和利用率偏低,仅仅集中在道路、围墙、公厕等基础设施;三是出让价格市场化程度指数(0.03),反映了景区运营和管理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政府和社会公益性质双重身份下的旅游用地开发和管理需要突破瓶颈。

(3)旅游用地后备资源储备少,转型发展压力大。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要改变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发展路线,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和提高现有旅游用地附加值,但旅游用地指标不足(可供建设用地资源少)、空间发展有限,转型发展压力大。

2、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

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0.78),属于集约利用水平。设施完善程度指数(0.29)、用地系数指数(0.19)和布局合理度指数(0.12)较高。一方面得益于近年对老城区的大力改造和交通建设与疏导,功能布局日趋合理,各类旅游设施使用率高,用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桂林市老城区内景区景点高度密集,促使了对旅游设施及管理用地的高频率使用,也对老城区未来旅游发展和利用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3、旅游生产用地集约利用

旅游生产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指数(0.64),属适度利用。土地集约集约利用特征主要为:

(1)旅游生产用地投入成本和规模偏小。单位面积资产投资额指数(0.02)、地均税率指数(0.08),地均销售额指数(0.27)。旅游生产主要为土特产加工、工艺品生产和其他用地,由于大部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小企业、小作坊,低投入却能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明显。地均吸纳劳动力人数指数(0.17),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和服务性,能产生众多就业机会,社会效益良好,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

五、桂林市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建议与对策

(一)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未来旅游发展将面临众多的项目建设和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在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定义界定和旅游用地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期间,应体现改革创新精神,敢于先行先试,重视旅游用地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旅游建设用地指标上应给予更多的倾斜。

(二)应从政府管理的层面出发,整合各方资源、协调主要部门,努力促使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高度衔接,把旅游用地纳入整体规划体系当中,保证桂林市未来旅游发展科学合理的旅游用用地需求。

(三)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和传统利用模式,转变旅游用地利用方式,通过旅游项目创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桂林特色,充分利用河流水域及其他未利用土地来发展旅游,如:以山水为舞台的印象刘三姐系列,以农业园林草地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提升旅游商品、工艺品的创新科技含量,提高旅游生产用地的集约利用效益等。

主要参考文献:

1.McMurry,K.C.TheuseoflandforRecreation[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30,20:7-20.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22.

3.梁栋栋.不同类型旅游用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安徽示范大学,2004(5):2.

4.章牧,李月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7):124.

5.季晓峰.江苏省主要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6(6):5,39.

6.佟香宁.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D].华中农业大学,2007(5):4.

7.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博士论文[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4):40.

8.乔玲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FUZZY综合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D].天津示范大学,2006(4):35.

9.李志伟.基于RS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河北农业大学,2006(6):35.

10.霍黎.昆明市旅游业用地研究[J].经济研究,2010.9:58-60.

11.刘云.昆明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报,2012(2):1-4.

12.郭丽华.桂林市旅游用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桂林工学院,2007.

(责任编辑:常山客)

(本文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课题项目(KJ0602062)研究成果。)

AnEvaluationAnalysisofIntensiveUtilizationofTourismLandGuiLin

DengFeihu

Abstract:Touristlandisanimportantpartoftourismdevelopment.Thepaperanalyzesthemeaningandmethodsofintensivelanduse,intendingtoconstructasetofevaluationsystemontourismlandintensiveutilization.BasedontheevaluationresultsofGuilintourismlandutilization,thepaperalsoprobesintothepresentsituationoftourismlanduseandtheexistingproblems,andfurthergivessuggestionsfortourismdevelopmentinGuiLin.

Keywords:tourismland;intensiveutilization;Gu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