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评价

朱碧玉

朱碧玉莆田市城厢区医院351100

【摘要】目的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其风险预防机制。方法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因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研究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结果在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共有360例因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发生过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在治疗感染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但临床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及使用方法,同时要严格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风险预防机制

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半合成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高效抗菌的优点【1】,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低,临床对其的开发速度较快,已经出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特仑新戊酯片、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米诺钠等药物。由于药物的层出不穷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临床出现越来越多因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的不良反应,笔者就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评价风险预防机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因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研究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2方法

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资料,对产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类型、症状等进行详细归类,同时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制定出相关风险预防机制。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代表患者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代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当P<0.05,即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共有360例因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8例,女性患者172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5.04±2.16)岁,其中133例患者来自门诊,227例患者来自住院部门。

3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210例为过敏,占58.33%(210/360),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皮疹、瘙痒等;84例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23.33%(84/360),主要表现为胃痛胃胀、恶心、呕吐、腹痛等;35例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占9.72%(35/360),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烦躁、四肢麻木等;17例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占4.72%(17/360),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下降;14例为二重感染,占3.89%(14/360),主要表现为感染加重,其他感染等。

3.讨论

3.1原因分析

1)过敏:研究发现,过敏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严重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过敏的主要原因与患者的自身体质有关,同时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如年龄偏小及年纪过大的患者容易出现过敏【2】。

2)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仅次于过敏。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干扰肠道内正常的菌群生成维生素K,导致患者的凝血酶原减少,进而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3】。

3)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与患者用药剂量有关,患者的剂量越大,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因为常规的用药剂量无法进入血脑屏障。

4)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免疫介质,同时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也会影响患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水平【4】。

5)二重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通过影响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导致患者出现二重感染,其中最常见的为伪膜性肠炎。

3.2风险预防机制

1)临床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史、过敏史,在使用药物前,对患者进行皮试,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同时做好抢救的准备;了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避免凝血障碍、溃疡及营养不良的患者使用;同时合理进行联合用药,切勿将其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联合使用。

2)在临床用药时,要严格控制给药剂量,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要求服用药物。在进行静脉给药时,尽可能单独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同时注意滴速,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出现不良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感染上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同时控制给药剂量,积极预防不良反应,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张达庆.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探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7(4):133-134.

[2]徐晓贤.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探索[J].北方药学,2015,11(1):127-127,112.

[3]郭星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7):96-96,97.

[4]刘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8(2):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