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生态建筑学的几点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浅析对生态建筑学的几点探究

何惠婷

广西省530000

摘要:自有了人类伊始就产生了建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建筑多样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对居住的建筑公寓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而人具有非凡能动性,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的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生态学原理就是生物在其存在的各个水平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而生态建筑学就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生基础上的生态学思想和方法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发展思路

1生态建筑学概述

生态建筑学即生态学与建筑学的有机结合,是人们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间良性的循环系统。生态建筑学自产生至今,一直致力于解决建筑学中人类面临的空间与生态问题,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社会的进步和建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随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理论成为了全球的共识,环境、生态、建筑、资源共同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进入到21世纪,人与环境、建筑的和谐共生更是成为生态建筑学致力的目标,人们开始高度重视研究生态建筑学的重大意义。

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如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建筑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还是统一的,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运用建筑学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使得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能够达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达到改善生态的环境目的。但是目前对生态建筑的理解还存在很多的片面性,甚至有的人认为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及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了,也有的人认为达到建筑物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这些观点往往只是看到了生态建筑的表象没有从本质上认清生态建筑的全面含义。

2.2农村的生态建筑缺乏系统的研究

我国对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重点大多还局限在发达的城市,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目前多数的研究都从学科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导致各个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导致对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的结合研究还不到位。农村生态建筑工程应该建立在政府与民间、国内与国际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实现中国的生态农业为整体目标,以最终实现中国农村与农民生活形态与质量的全方位进步,使从而为中国农村的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农村生态建筑的实施必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资源和农村自身的资源,并要将以上资源根据生态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项目进行有效的组合。

3研究生态美学的直接因素

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的频发是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生态美学的直接动因。生态美学既传承了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作为绿色生态价值观的倡导者,它把人与自然的生态联系放到宏观大背景中,强调两者的整体性并存,并且以二者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为最高的生存智慧。环境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三重经济转型的衍生物,经济转型的不兼容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努力。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与社会大众必须同心同德,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利益关系,切不可忽略环境规划。企业、政府和其它利益相关方都要参与公开透明的讨论,环保标准制订过程中要确保透明和广泛地接触到所有人,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努力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切不可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政府必须跳出思维惯性模式,采纳可持续发展标准进行生产。其中自愿性标准提供了透明且可靠的机制,能在环境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使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不至于无法收拾。

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生态危机是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但同时,若国家能在经济发展的一开始就遵循稳态经济模式,则类似棕色土地问题、森林锐减之类的现象就将在可控制、可整改的范围之内。因此以治理污染来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来优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以后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大趋势。

4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思考

4.1生态美育之自我观

生态美育自我观实际上是“自我”不断地从狭隘的局限于人类中心的“本我”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我”的过程。其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的过程,随着自我认同范围的扩大与加深,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疏离感就会减小,到达生态美育自我的阶段便能在所有存在物中看见自我。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从而“参天地、赞化育”的美学思路相契合。目前欧美大部分国家已经实现生态现代化,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环境压力的增长,这是全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与此对比之下的温州,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河滩和湿地逐渐消失殆尽,生态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和市民该如何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针对此类问题该如何应对,显得十分迫切。

4.2生态美育之同情观

“生态同情”是生态美学所提出的重要的伦理原则,是指在生态平等观的前提下对自然万物的存在及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任何生命都是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尊重它。它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伦理责任,提倡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精神关爱。自然资源总是有限而宝贵的,节约资源的意识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舍弃。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现象,如何应对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哲学倡导天人合一,把人的自我实现和实现自然的目的统一起来,而生态美育同情观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生命的亲和关系的审美体验。相比于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生态美学及其所倡导的生态伦理更像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的后实践主义。但生态美学体现的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正顺延美学的实际功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温州为例,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远远没有建成生态城市。它是全国典型的经济建设远远赶超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城市,这虽然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强调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有关,但也与人民环保生态意识淡薄有关系。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辨证之思,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上。

5结束语

不管从技术的发展还是从建筑思维的进步上来说,必须要承认,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是生态建筑发展的最终回归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努力方向。必然地,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社会的进步,生态建筑的技术和指标体系都会发生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生态建筑的人本需求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将会以持续的生命力一直引领生态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化龙.探讨风水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及实践[J].城市建筑,2013,20.

[2]王军.积极研究和发展生态建筑学[J].中华建设,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