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英县太吉小学周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在这四种能力中,基本的东西是读、写的能力。读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写的前提;写是规范思想,体现情感,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品质的具体体现。正确地认识二者的关系是改进语文教学的必要钥匙,处理好二者的教学方式方法则是取得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读的能力培养
传统意义上的读是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所传递的浅表信息,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并且也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现在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陷入此误区,使语文课堂的读处于一种形式状态,学生通过读获得信息是茫然的。而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信息高速发达,知识渺如烟海,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的阅读能力,不可能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故在处理好这个问题上,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养成“三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很多学生读书就只是摆在面前一本书,没有一支笔。造成读一遍后,头脑却空空如也。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高素质的人,一定是一个个体品质、习惯优秀的人。针对这种情况,本人自学生入初中来,就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培养:⑴、养成做好课前充分准备的习惯。人人课前摆放好课本、笔记本、笔。这样做到有备无患,不显得手忙脚乱。⑵、读的过程中,养成用笔做记号的习惯。标注生难字词、时间语句、精彩语段,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注意力的集中方向,而不显得无所事事。⑶、读的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好处是什么,假如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并在全班交流。从而养成一个能思考问题的习惯。⑷、听讲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常言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重要的和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地方,教师要注意语气与速度,让学生有时间和意识做笔记。通过读的过程中这些习惯因素的强化,学生能够做到“三勤”: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养成有目的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科学证明:有目的阅读,最容易获得信息。所以在学生读之前,教师应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学生能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让学生在读后能心中有所得,树立学生读的信心,获得读的成效感。如在教学记叙文上,一般首先设计好问题:⑴.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件?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这些事件的?⑶作者选取这些素材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学生通过第一次粗读,能够基本上把握这些问题,在通过合作探究分组交流,肯定学生的成功,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各种体材的课文预设相应的问题,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有目的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养成“推敲”的良好思维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保证。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注重推敲标题、句子、语段、选材、篇章特点的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就越俎代庖,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于何处呢?故本人在处理这方面的教学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或集体研究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具体做到:⑴、对题目的推敲。主要从题目的语法,文中出处,由具体到抽象去思考。如对《背影>的学习.⑵、根据语境对词义推敲。给出相应的近义词,让学生体味作者所用词语的妙处,从而达到玩味的目的。⑶、选材的推敲。抓住作者对材料处理的详略、典型性方面入手。让学生试着替换材料,从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选材的好处。⑷、感情曲线的推敲。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所渗透的情感,找出感情变化的曲线,进行精神熏陶。⑸、篇章结构的推敲。纵观作品的篇章结构特点,如开篇设置的悬念、前后呼应、言尽而义无穷等写法体验,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充分做到小组合作人人发言,全班交流畅所欲言,鼓励倾听后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推敲思维习惯,便能促进对这些典型的材料的理解,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写的能力培养
写作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形象的展示出来,是创造的实践。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只有把读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材料,我们才说读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初中学生,有着底子薄的缺点,但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故本人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探索。
1、注重写的意识的培养。写不光是思索,也是形诸于笔端的实际过程。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或者写不出来,或缺乏表达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初一伊始,就有意安排学生进行小作文训练。写一件小事,写一次小小的心灵触动,写一次景物描写,并且强调字迹工整,字数达到要求,记事要准确、生动,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我依照四人学习小组的模式,将小组成员按不同的写作基础搭配。先让他们走出教室在校园、在田野或在屋内调动所有感官全方位的观察。然后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集中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场景,此环节应让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地说,大约需要15分钟。随后学生在30—40分钟内成文。写成文后,小组成员再集中坐在一起品读赏析,要求每个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中欣赏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听后的感受,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这一环节约需用30分钟。这期间,教师直接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习作实际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抽阅不同程度的习作,当堂给予客观性评价,尽量为习作水平低的学生找优点,以夸张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学生开始做得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觉自己能写了,原来不能写那么多字的学生也能达到一定的字数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写的乐趣,从而使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事,增强了愿写乐写的意识。
2、注重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兴趣,于是就苦恼写不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时机,搞好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本质做一些有益的训练,并明了只有创新才是写作生命力的源泉。这样,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将会有显著的效果。
总之,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必须激发写的意识搞好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抓好读写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应时代对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