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与防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与防控措施

陈海清

(贵州省玉屏县人民医院手术室贵州玉屏554000)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常见职业危害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与分析,总结出影响手术室护士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结论: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督促护士认真执行,有效减少手术室感染与危害,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171-03

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工作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不仅每天与各类手术患者接触,且要清洗、整理各种术后器械、敷料、仪器等,若在工作中自我防护不够,不仅有自身感染的可能,甚至发生交叉感染。为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有效控制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必须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加强标准预防的培训,规范操作,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

1.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1]。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飞溅,可能污染皮肤或眼睛。手术室护士在术中频繁传递锐利器械如刀、剪、针、钩、锯等,因工作节奏快,如术中分心或操作不规范,极易被刺伤、割伤或误伤他人。同时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不健全,污染的针或锐器刺伤护理人员也是常见的感染原因。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试剂有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这些常用的化学试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2]。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结膜炎。甲醛可以引起职业性哮喘,大量接触可以导致肺水肿、职业性皮炎,有大量资料报道,因甲醛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不少人患上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丧失生命。

1.3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护士接触射线的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骨科手术使用C臂频率高,如防范措施不够,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小剂量接触射线可致局部皮肤变硬,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紊乱综合征;长期受照射,可致白细胞减少,造血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下降,晶状体昏浊甚至诱发肿瘤,严重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女性月经失调,在妊娠时会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等[3]。

1.3.2手术室使用的大量电器设备,如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等由于频率高、有效面积小、电流密度大,若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自己或他人。

1.3.3激光手术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的损害。

1.4环境因素

1.4.1麻醉废气污染麻醉废气可从面罩活瓣、气源管道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间内空气,同时废气排出设备安装不到位导致麻醉废气积存在手术间内。手术室护士长期吸入麻醉废气,从而在机体内蓄积,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影响,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

1.4.2高浓度CO2的危害CO2主要来自人体的呼吸和腹腔镜手术用CO2,当CO2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人体会感觉不适[1]。

1.4.3其他有害气体的危害手术室用10%福尔马林固定手术标本,散发着浓烈的甲醛味,对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手术中电刀切割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头痛、心烦。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1.4.4噪声污染手术室的噪声污染包括来自麻醉呼吸机、吸引器及麻醉排污系统的连续噪音,来自高频电刀、麻醉报警及运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等间歇噪音,还包括骨科手术中骨锤敲击声、电锯、电钻、磨钻发出的噪音,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判断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1.5生理和心理的危害

1.5.1生理危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连续性,需要长时间站立,下肢受压,久之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水肿;护士在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位,这种姿势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4]。同时手术室工作是一种静态作业,即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维持体位。这种作业极易疲劳,局部肌肉乳酸堆积,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层流手术室是一个密闭空间,长期空调制冷、制热保持恒温可引起风湿、关节酸痛;同时封闭的手术间含氧量不足,极易造成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困乏等症状。

1.5.2社会心理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术中精神高度集中、紧张,以及长时间生活不规律等,造成身心疲惫,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部分护士出现月经失调、神经衰弱等症状。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控

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生化检查,准确了解患者HBV及HIV等病毒携带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护士在接触血液操作前应带好手套,且接触血液、体液后均应洗手,适时佩戴护目镜,做到有效地遮挡血液体液的飞溅。用针持装拆刀片,传递锐利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均应放入不可倒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统一焚烧。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控

减少麻醉剂的毒害,采用高效低毒的麻醉剂,用禁闭式麻醉机,将麻醉废气排出手术间,减少对医务人员的毒害。手术室护士接触戊二醛、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及挥发性消毒剂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口罩,防护目镜等,操作完毕后应到空气流通处深呼吸,加快气体交换。提高手术间的空气质量,有条件的医院增加换气次数。对化学毒素类医疗废物,放于特制的防漏容器内,集中焚烧处理。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控

要行透视的手术,均应在有铅墙的手术间进行,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戴好铅围脖,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X线摄片在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以免受到射线损害。护士长在人员按排上应特别注意合理、适当,避免少数人在短期内接触较大的射线产生蓄积效应。妊娠期间避免接触。手术室仪器设备要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用电原则,不带电操作,各种导线全部连接后方可开机工作,手术室护士要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以免发生电击或灼伤等。激光手术时手术间门口应挂标志,以防无关人员进入,配合激光手术的工作人员要穿防护衣,戴防护镜是非常重要的[5]。

2.4环境因素的防控

手术间安装层流净化装置,建立良好的废气排放系统,对密闭性不好的麻醉机进行改善或更换,把麻醉废气泄漏量降到最小量,术中使用负压吸引随时抽排废气。手术室内应尽量减少躁音,保持手术室的安静。手术室人员之间加强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在手术间的停留时间。

2.5加强培训,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

2.5.1手卫生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掌握“七步洗手法”,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切断传播感染的途径。

2.5.2戴口罩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遵循以下规程:①每一台手术更换新口罩;②调整好口罩系带;③压紧口罩上的密封条使口罩紧贴口鼻周围;④术中口罩如被血液、体液溅射污染应及时更换;⑤口罩使用完后马上按规范处理。从而降低由于口罩使用不当引起的交叉感染。

2.5.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手术中熟练配合,动作协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使误伤和污染的机会明显减少,从而减少因技术生疏、动作不协调所致的损伤和感染。

2.5.4合理安排手术严格遵循无菌手术先做,污染手术后做的原则,若患者为开放性结核、气性坏疽等空气传播性疾病,均应安排在负压手术间进行,且手术前后严格空气消毒。

2.6生理、心理健康的防护

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应保证良好的睡眠和营养丰富的早餐,工作之余及时补充水份和营养。工作中采用省力原则,尽量节约体力和能量,器械护士术中可交替活动下肢,术前穿弹力袜可有效预防静脉曲张。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和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避免长期做单一持续的工作,可考虑台上台下互换,人性化地安排人员替换吃饭,避免饥饿工作,不利身体健康。手术室护士在种种压力下,应加强自我调试,在明确本质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态和素养,多和家人朋友交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人相处。

3.结论

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技术也飞速地进步,各种新型手术不断开展,手术室护士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不仅工作强度不断增大,节奏也在加快。然而手术室护士常年处在多种高危因素下,如不加以必要的防护与解压措施,将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病人需要良好的就医环境,医务人员也需要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险环境的整改,手术室护士也要加强自我的调试与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既保证工作质量,又保证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桂平.医院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13(1)16-17.

[2]李文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8:175.

[3]刘杰.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8):130-130.

[4]董薇.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49.

[5]邹月慧.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5),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