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肝包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王先念

王先念(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湖北随州441300)

【中图分类号】R6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076-02

【摘要】目的总结肝包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对1例肝包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愈的关键。结论应大力宣传肝包虫病的预防。

【关键词】肝包虫病诊断治疗预防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湖北省少见,往往不被临床医师重视而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以我院2009年9月收治的1例肝包虫病人为例,就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分析讨论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4岁,湖北随州人。因右上腹包块半年、隐痛1月余而入院。患者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上腹包块,1月前伴右上腹胀痛、隐痛,1周前稍加重,不向右肩部放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水肿及黄疸等。食欲欠佳,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已婚1年,尚未生育。2年前曾到我国内蒙地区游玩,与当地村民一起吃过生羊肉。既往无消化性溃疡、肝炎、胆结石等病史。体格检查:精神欠佳、呼吸平稳,心、肺未发现异常,右上腹膨隆,右上腹可触及质韧,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约10×12cm大小。无触痛,与周围无粘连,叩诊有震颤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6%,嗜酸性粒细胞4%。血液生化:血清总胆红素125.6μmol/L,直接胆红素57.8μmol/L,间接胆红素67.8μmol/L,谷草转氨酶240mmol/L,谷丙转氨酶140mmol/L。X线检查:可见到右侧横膈升高,动度受限,肝区可见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超声波检查:可见右上腹有类圆形,壁较厚,边界清楚、光整,约10×12cm大小液性暗区。疑诊为肝脓肿。

入院初步诊断:

1.病毒性肝炎

2.细菌性肝脓肿

3.肝包虫病

入院后前3天先予以抗感染、护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感染已控制,患者仍感右上腹胀痛,右上腹包块无缩小。入院第4天行手术探查,当医师小心切开肝右叶时,发现肝右叶内有一巨大包囊,包囊内有数十颗白色透明的卵圆形子囊,约1.5×3.5cm大小,舀出所有子囊,称重约2.6kg,用吸引器小心吸出囊内少许囊液,剥离其包膜,彻底摘除内囊后,外囊行内翻缝合。术后继续抗感染、护肝等治疗,并指导加用甲苯咪唑治疗,用量是每次400~600mg,一日三次,连服21~30天,以防止囊液漏入腹腔而复发。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右上腹胀痛感消失,右上腹包块消失,住院8天后出院,出院1年内随访几次,无复发。

2讨论

2.1误诊分析

患者年龄24岁,已婚1年,未生育,半年前虽出现右上腹包块,但误以为是妊娠,加上本病初期发展缓慢,耽误了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病湖北省少见,入院后医师首先想到的是常见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肝脓肿。因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胆红素轻度升高,故可排除病毒性肝炎。以往人们认为由于肝脏的血运25%~30%来自肝动脉,70%~75%是来自门静脉[1]。因此,当化脓性阑尾炎、憩室炎、盆腔炎及痢疾等疾病时常会引起门静脉炎,这时细菌可随门静脉汇集自肠道的血运上行,进入肝脏而引起细菌性肝脓肿。[2]

细菌性肝脓肿诊断要点:

1.有菌血症,败血症,胆道感染等病史。

2.突起寒战,高热或不规则热,出汗,厌食,呕吐,逐渐消瘦,贫血,乏力等。肝肿大,肝区叩击痛,上腹肌紧张明显,黄疸。

3.血白细胞总数高达20~30×109/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核左移。可有贫血。

4.X线检查可见右膈升高,活动度减少及右侧反应性胸膜炎。

5.B超可见肝内无回声区,或局部弥漫性低回声,后壁回声增强,脓肿外壁可光滑或模糊,可以确定脓肿的数目、大小、位置等。

6.血沉增快。血培养或肝穿刺脓液涂片、培养可找到致病菌。患者有肝区胀痛,但无寒战、高热等细菌性肝脓肿的典型表现,所以易被误诊。

后怀疑为肝包虫病,手术探查后得以明确诊断。

2.2发病机制

狗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约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可引起并发症。

包虫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虫囊肿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病主要传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它家畜是中间宿主,因此本病在牧区多见,如我国的内蒙、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多房型包虫病主要传播是狼、狗、狐、而各种鼠类是中间宿主。建国后在青海、甘肃、四川和新疆等地陆续发现有此型包虫病存在。人感染包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狗、或处理狗、狼、狐皮而误食虫卵引起。虫卵在人的胃、十二指肠内孵化,放出六钩蚴,此幼虫循门静脉至肝,发生肝包虫病;有时幼虫通过肝脏,可达肺、脑、骨髓而致病。

肝包虫病的发病原理是六钩蚴在肝内、逐渐发育成一个有包膜的囊状体,缓慢生长,逐渐扩大,其周围组织因受压而萎缩,形成一纤维组织层。囊的内壁向腔内生长出生发囊,生发囊的内壁长出头节,此种头节到达其它部位,便能发生继发性的包囊。

2.3诊断依据

早期体格检查时大多病人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肋下缘突出,并可能触及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包块。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质地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X线检查:肝顶部囊肿可见到横膈升高,动度受限,亦可有局限性隆起,肝影增大。有时可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孤形囊壁钙化影。包虫皮内试验:为肝包虫的特异性试验,阳性率达90~95%,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波检查: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有时可发现子囊的反射波。同位素肝扫描:可显示轮廓清晰的占位性病变。

2.4防治

手术治疗仍为目前治疗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

预防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不吃生羊肉、生狗肉等;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祖法.黄家驷外科学[M].肝脏疾病.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8.

[2]焦世峰,周克春,孙官珍.临床医学.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与治疗.河南: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2008,9(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