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董光磊魏鑫

董光磊魏鑫(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近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问题,存在多方面原因,需要社会采取多种途径才能加以解决。而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2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同时,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毕业生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都应共同行动起来。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方面就业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教育结构以及毕业生个人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由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的速度紧密相关。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是145万、212万、280万、338万,分别比上年增长23.9%、46.2%、32%、20.7%,而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为8%左右。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速度与社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12%和8.3%,就业增长率分别为310%、1.2%和0.9%,就业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十五”期间,每年城镇平均新增劳动力290万人,加上现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200多万,按GDP每年增长7%~8%,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到800万,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三)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招生的盲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通常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什么专业。政府、高校也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产生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什么专业热就多招什么专业的学生;什么专业热,学生和家长就去选择什么专业。

(四)大学教育的高投入带来的高期望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及入学期间的各种花费已超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从1994年到2000年,各年普通高校平均学费依次为:800元、1200元、3200元、3500元、4500元,2000年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而同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都不到1倍。学生还必须考虑一笔不小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大批收入水平不高的民众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必然也就期望毕业后获得较高收入和回报。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也就为毕业生就业设置了极大的门槛障碍。

(五)城乡差别、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动力不足,毕业生到这部分地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六)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用人单位方面,还存在着用人行为不规范、虚假承诺、关系择人、盲目追求高学历等问题,同时伴有性别歧视、经济歧视、户籍歧视等。学生自身方面,择业期望值过高而个人综合素质又偏低,特别是一部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德、思想政治觉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

总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在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总的来讲,这些原因必须要从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育人、个人观念与素质、用人单位等方面进行考量。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时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尤其是当前我国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使用好大学生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或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应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只能依靠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当前,要优先发展那些就业增长空间较大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高校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必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积极研究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同时,高校也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一是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需要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三是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四是择业技巧指导。由于社会阅历浅,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的指导、提高就业、择业能力十分必要。

(四)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生产第一线,扩大学生的就业视野和领域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大幅增多,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天地,西部大开发将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将会增加。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朝这些方面发展,社会和政府也应积极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以吸引和促进大学生人才的这种流动。

(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健康的体魄、敢为人先的勇气,是实践创新、开拓进取的最佳对象。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素质、进行政策倾斜使其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此外,家庭也应作出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子女积极步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帮助其独立自主、创造自己的生活。

总之,只要社会发展,政府、学校、家庭、学生等开展多方面的努力,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一定能够得到解决或缓解。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上)[J].理工高教研究,2002,(4)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宋爱忠.当下中国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分析[J].社科纵横,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