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老年病VIP室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研究室性心律失常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的意义。方法: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进行分组研究。常规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用药前和用药1个疗程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频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跟常规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用药前两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频率相似,P>0.05;用药1个疗程干预组相较于常规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频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稳心颗粒;心律平;治疗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可对血液动力学造成严重影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多采取西药治疗,但单一西药容易复发,其并发症较多。本研究对室性心律失常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的意义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进行分组研究。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心烦等表现,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均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除外明显低血压、休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室性早搏、肾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者、药物禁忌者。
干预组患者男27例,女14例;26-64岁,年龄(43.34±3.13)岁。常规组患者男28例,女13例;25-65岁,年龄(44.29±2.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行原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稳心颗粒每次9g,每天3次,温开水冲服,在治疗2周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减量;心律平每次100-150mg,8小时1次,口服,在治疗2周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减量。
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用药前和用药1个疗程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频率的差异。
显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心烦等表现消失,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大于90%;有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心烦等表现减轻,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减少大于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在本组患者中所占比例[1]。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较
干预组跟常规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如表1.
注:与用药前相比较,#表示P<0.05;与常规组用药1个疗程相比较,*表示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相比较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仅有个别出现恶心、头晕,无需特殊处理。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多发病,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需及早控制室性早搏,纠正室性心律失常以改善患者预后[2]。
常规抗心律失常西药虽然可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维持治疗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心律平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稳定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快速内流进行抑制,还可阻滞钠通道,延长QRS时间,且对心室复极无影响。心律平对β受体有微弱阻滞作用,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3]。
稳心颗粒为党参、三七、黄精、琥珀等组成的中药制剂,可温阳补心、活血化瘀和养阴益气,发挥安神宁心复脉之功,用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可有效扩张冠脉,促进冠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促进心肌耐缺氧能力的提高[4-5]。
本研究中,常规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结果显示,干预组跟常规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用药1个疗程干预组相较于常规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频率改善更显著,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平.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3):300-301.
[2]李春伟.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观察[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12(3):160-160,162
[3]嵇晓雯.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J].医药前沿,2016,6(1):171-172.
[4]叶明阳,黄星原.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小儿室性早搏48例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98-99.
[5]Wang,J.,Chen,A.,Lieu,D.K.etal.Effectofengineeredanisotropyonthesusceptibilityofhumanpluripotentstemcell-derivedventricularcardiomyocytestoarrhythmias[J].Biomaterials,2013,34(35):8878-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