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分析

董明超

(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效果。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MSF患者,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疼痛指数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后路、前路手术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上,治疗后后路、前路感觉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而前路手术在运动功能评分上优于后路(P<0.05)。在疼痛指数上,二者无显著差异。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除切口感染外,前路手术均劣于后路(P<0.05)。结论前路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和疼痛评分,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存在劣势,应在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时选择。

【关键词】脊柱骨折;多节段;胸腰段;手术入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3-0184-02

对于多节段脊柱骨折(MSF),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特殊类型的脊柱骨折,其中以胸腰段(T11~L2)最为多见,常病情重、合并伤复杂、并发症多,易出现误诊、漏诊。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探索了在单节段骨折时,如何选择手术入路,并有较为成熟的Denis分类、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评分系统)等,但相关分类均未考虑多节段这种特殊情况,因此MSF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回顾了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MSF患者,对其前、后入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Denis标准评定为不稳定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19~53岁,平均37.4岁。道路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18例,直接暴力伤、砸伤4例。合并颅脑损伤13例,腹部损伤3例,其他部位骨折23例,血气胸8例。累及椎体108个节段,骨折范围T11~L2,损伤节段数2~4节;其中累及2个节段有39例,3个节段有6例,4个节段3例,平均2.25个节段。脊髓损伤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2011年修订标准进行分类:A级21例,B级7例,C级6例,D级14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3h~12d,入院前脊柱骨折均未行特殊治疗,患者在术前均行X线片、B超及CT或MRI等常规检查,其损伤情况及程度基本得到确定。手术入路的选择参考TLICS评分系统的原则:(1)来自前方压迫的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行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2)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行后路手术;(3)既有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又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行前路手术。本组采取后路减压术28例,前路减压20例,两组年龄、性别、累及节段及ASIA分级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基本情况详见表1。

1.2手术方法

两组除入路不同外,均按照复位、减压、稳定、融合的原则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抗生素、脱水剂及激素,术后5~7d摄X线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手术方法具体如下。

后路椎管减压复位。选择脊柱中受伤节段的前后节段中间部位找到切口,使两侧棘突、锥板及关节突完全显露出来。以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置入并撑开椎弓根内固定脊柱钉棒系统。胸椎可较多选择长节段固定,腰椎尽量选择短节段固定。

前路椎管减压植骨。选择胸腹联合切口或改良肾切口显露伤椎及其相邻上位椎体,分离、结扎椎体节段血管。通过椎弓根完成减压,减压前切除伤椎上位椎间盘及伤椎的部分椎弓根,切除突入椎管内压迫的骨折块,完成椎管前方彻底减压,纱布填塞止血。取三面皮质骨髂骨块、钛笼或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椎体+自体椎体松质骨粒呈嵌插状植于上下相邻椎体问,即单节段椎间植骨,于植骨处适当加压,选适合长度的钛钉板或钛钉棒固定。

1.3随访方法

定期门诊、电话或邮件随访,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时复查ASIA分级及感觉运动评分变化,并常规摄片、复查CT,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其中脊髓神经功能为术后6个月左右评价所得,若患者未按时随访则采取时间最接近的一次评价得分,若失访则将其数据全部剔除(共失访6例,占12.5%)。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珋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个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后路手术平均出血量343±40.2ml,手术时间197.8±

37.2min,切口感染2例,前路手术平均出血量484±48.6ml,手术时间241.5±34.9min,切口感染2例,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出血量较大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要显著长于后路(P<0.05);二者在住院期间的切口感染率则没有显著差异。

所有患者均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达到解剖学复位,无论是何种手术入路,术后评判指标均达到满意,其中椎体前缘高度平均31.83mm,后凸角治疗后平均5.38°,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种手术入路之间骨折复位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感觉、运动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的运动评分更高(P<0.05)。

在疼痛情况方面,后路组,优15例(53.6%),良7例(25%),可4例(14.3%),差2例(7.1%)。前路组,优10例(50.0%),良8例(40%),可2例(10.0%),差0例(0)。对两组患者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前路手术ODI指数为良的患者更多(P<0.05),其他等级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目前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入路选择尚无定论,本研究回顾性纳入的48例患者,展现了无论何种入路,手术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解剖学复位,并且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与后路椎管减压复位相比,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在运动评分、疼痛评分上具有优势,而在手术出血、手术时长具有劣势,二者在骨折解剖学复位、感觉评分、术后切口感染方面没有差异。

一般来说,前路减压术对脊髓减压效果更好,远期神经功能恢复也更好,但本研究提示仅在运动功能上展示出了更好的效果,这可能与本研究未按照术前神经功能分级进行亚组分析有关。当前关于胸腰椎损伤的分类方法很多,但多考虑的是单个脊柱节段的骨折,并指导临床的手术选择及预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分类标准更为不统一,且不同类型的多阶段骨折(如相邻型与非相邻型)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尚不明确,这导致设计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难以得到可控结果,相关分类难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本次研究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参照TLICS的入路原则进行选择:(1)来自前方压迫的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行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2)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行后路手术;(3)既有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又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者行前路手术。对于胸腰段的多

节段脊柱骨折,无论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术,还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前路椎管减压植骨术,均能取得满意的解剖学复位和神经功能恢复,而前路手术能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和疼痛评分,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存在劣势,应在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少平,杨光勇,潘继春.观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5,34(16):46-47.

[2]鲁天祥.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