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干预

陈娟

陈娟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4122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4例危重症新生儿合并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患儿实施溶栓治疗及早期护理干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儿经治疗及干预后,均血栓消失,顺利出院,住院时间(16.2±3.2)d;出院时肤色正常,左下肢肿胀消退;干预后,双侧股围差为(0.2±0.1)cm,明显优于干预前的(0.6±0.2)cm,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均发育良好。结论:在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作为临床上救治危重症患儿的重要环节之一,紧急输液治疗往往需要选择恰当的位置进行穿刺。股静脉解剖位置具有定位准确、管腔粗大、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发展成为穿刺首选位置。但是,危重症患儿股静脉穿刺也极易导致其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比如穿刺部位渗血、感染、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等[1]。而下肢深静脉的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便是髂-股静脉血栓,会增加患儿死亡率,引起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以24例危重症新生儿合并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24例危重症新生儿合并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组24例患儿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为10-30d,平均年龄为(20.2±3.6)d;体质量2.6-3.4kg,平均体质量(3.0±2.2)kg;所有患儿均实施急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栓0.9cm×0.3cm-2.3cm×0.5cm,且静脉内局部充盈缺损。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1.2.1溶栓治疗

在得到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对患儿实施规范性全身静脉溶栓及抗凝治疗。首次治疗时,在患侧肢体以4000-4400U/kg尿激酶进行静脉泵入,持续泵入15-30min,维持量为4000-4400U/(kg?h)。随后以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输液泵维持量为1-2ml/h。将0.01ml/kg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以生理盐水稀释10倍,实施皮下注射,每隔12h注射1次。

1.2.2髂-股静脉血栓早期表现及处理

①患肢肿胀:肢体肿胀主要是因新生儿静脉管径较小,将导管特别是型号较大的导管置入时,会致使新生儿血管出现机械性阻塞,导致出现肢体血液回流障碍而引发的。一般来说,血栓形成与肿胀程度呈正相关。护理人员定时对患儿股围进行测量,1次/8h,并进行标记。一旦患儿股围增加,提示可能出现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

②患肢皮肤颜色改变:一旦新生儿出现髂-股静脉血栓,会给下肢肢体的正常血液循环造成不利影响,致使穿刺侧肢体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花斑、颜色变青紫、皮肤温度降低等。本组20例出现花斑伴皮肤颜色改变。

③患肢触痛:主要表现为协助患儿更换体位、换尿布时,触及患侧肢体,患儿表现出疼痛表情,哭闹,但可以安抚,处于睡眠状态时频繁觉醒等。多数患儿不能自诉疼痛,需实施全面疼痛评估。

1.2.3溶栓护理措施

①选择静脉通路:溶栓前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建立静脉通道。经由患侧浅静脉输入首剂溶栓抗凝药物,以充分发挥靶向治疗作用。给药时,将患侧静脉留置针小心拔除。实施按压止血过程中,对患儿肢体变化进行观察,确保无苍白、发绀现象。适当抬高患肢,做好保暖工作,对局部血流进行改善,避免对患侧实施再次穿刺、挤压、按摩等,防止出现血栓脱落现象。

②及时监测凝血功能:溶栓治疗过程中,定时对患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谱等进行观察。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中,凝血谱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D-二聚体含量的增加,患儿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会得到提升,需加强监测。

③出血护理:溶栓不当,会增加患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或导致破裂出血。护理人员定时对患儿实施颅脑超声多普勒监测,观察是否出现颅内出血现象。加强对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特别重视对局部出血情况进行观察。认真检查患儿穿刺点是否渗血、出血,观察全身皮肤情况及排便、排尿情况。

④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家属相关血栓预防知识,尤其重视讲解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学会帮助患儿进行下肢及足背伸屈活动,促使患肢功能尽快恢复。

1.3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例患儿经治疗及干预后,均血栓消失,顺利出院,住院时间(16.2±3.2)d;出院时肤色正常,左下肢肿胀消退;干预后,双侧股围差为(0.2±0.1)cm,明显优于干预前的(0.6±0.2)cm,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均发育良好。

3讨论

相较于右侧髂总静脉,左侧髂总静脉行径较长,出现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2]。一般来说,影响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包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等[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针对部分出现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危重症新生儿来说,需避免实施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特别避免实施反复穿刺。此外,血栓形成有着一定的隐匿性,尤其是新生儿无法自诉病情,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早期评估及积极预防。

本研究对24例危重症新生儿合并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患儿实施溶栓治疗,并辅以早期护理干预。强调在建立溶栓静脉通路时,尽可能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且应用首剂溶栓药物后,立即将该侧静脉留置针拔除,以确保血液回流,便于患肢消肿;一旦患儿患肢肿胀明显,适当将患肢抬高,便于血液回流;为避免血栓脱落,不可对患儿患肢进行按摩、挤压、热敷等[4];避免在患肢实施血压监测、静脉穿刺等;溶栓过程中加强病情及生命体征观察,一旦患儿出现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心率增加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肺栓塞,立即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5];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家属对溶栓治疗和预防的正确认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24例患儿经治疗及干预后,均血栓消失,顺利出院,住院时间(16.2±3.2)d;出院时肤色正常,左下肢肿胀消退,双侧股围差在0.5cm以内。充分凸显出在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康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盛美君,程晓英,楼晓芳,等.新生儿左侧髂-股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9-120.

[2]蒋名丽,陈苗,武晓丽,等.1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0(4):153-155.

[3]何梅,高微珍,林清洋,等.间歇空气压力波治疗对预防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1):64-65.

[4]彭昕,闻曲,徐文洁.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并发症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12C):3436-3438.

[5]余长智,王燕梅,吐尔滚?艾莎,等.危重症病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误诊及漏诊原因分析[J].兵团医学,2011,1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