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姚兴云

甘肃省金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姚兴云

〔摘要〕面对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面对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预防和教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使他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发展观,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鲜花盛开。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1.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1.3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1.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1.5要有良好的心境,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1.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1.7要有健康的智力因素。健康的智力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困难,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1.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价值观的关系

如何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提升心理健康,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动态,学习进程,日常情绪表达,总的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家长了解自己对于一个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家长也需要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进行指导。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之间普遍存在沟通困难现象。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在教育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呢?导致这些矛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要解决这些疑问,必须要双方的沟通,通过沟通才能使孩子知道父母的心声和不易,父母同时也知道孩子的想法,才能消除摩擦,更好的指导和教育孩子。

2.2和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形下,学生若喜欢哪个老师,通常就喜欢上他的课,成绩因此也比较好,否则反之。针对此现象,对具体情况,具体人和事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在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2.3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周围的同学了,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陌生环境中和他人相处,指导学生如何在熟识环境下和他人交往,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交际观和友谊观。

2.4社会影响。现在社会的影响逐渐渗透进了学校,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时刻关注分析社会上哪些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影响以及产生这种不良影响的原因,教育学生从自身来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并鼓励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从社会中多汲取有益的影响,引导学生自我调整,避免社会的不良影响,让老师、同学去关爱他们,正确地参加到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去。

2.5如何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由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伏寻找和分析原因,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转移学习目的”现象,进行随访调查,分析错误的学习目的,引导正确的学习目的。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案例展示在正确学习目的指导下各科学习各有乐趣,举例说明树立近期学习目标的重要。再次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过程,人们需要终身学习。

综上所述,我国面对今天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等诸多矛盾的心理冲突,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及早的加以重视、预防和教育,从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使他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认识发展观,我们的未来就一定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