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芹山东省汶上县第二实验中学小学部272500
小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采集材料,临到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中采集材料、积累材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内容可写。
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采集材料。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我们应该根据训练要求,开展一些有意义、有针对性的活动,如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运动会、各种比赛等;或结合特定的节日,设计好活动主题,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教师节等。通过这些活动,他们获得了经验,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受到了赞扬,培养了集体主义意识,陶冶了情操。这些都成了丰富的作文材料,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二、组织参观访问
作文时,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了解时,可指导学生调查访问。如人教版第11册习作6要求写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笔者就邀请家乡的部分名人来到学生们中间,和学生们对话。采访的目的要求、采访的中心议题、采访过程中的提问以及采访的开头语、结束语都由学生自己确定。由于直接看到人物,与人物面对面的交流,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作的欲望就油然而生。当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登门采访也是一个好办法,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三、善于观察积累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也是写作的起点。我们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养成多看、多问、多听、多想的习惯。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从积累的角度对某一事物长期进行定向观察,并做好记录。在观察中,还要善于把别人没有发现和别人没有写过的特点,通过记录形成作文材料。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学生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多了,就一定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四、汲取书中营养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确实,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智慧的结晶,学生汲取其中的营养,无疑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1.要博览群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首先,笔者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学生阅读完,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要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再次,笔者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报纸刊物,浏览报纸、刊物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语言鲜活,表现手法多变,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2.要熟读深思。
笔者指导学生熟读深思,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读书时都要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的中心是什么?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哪些材料来说明?哪些词、句、段特别精彩?只有这样,才能消化吸收,使别人的文章化为自己的写作材料。
3.要多动笔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记读书笔记,既能促进深入思考,又便于日后写作时翻阅,因此写读书笔记既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和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又何愁无话可说呢?
五、培养爱好特长
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爱好特长,不仅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而且在培养爱好特长、学习某种技艺的过程中也会创造出许多作文素材。提倡学生多才多艺,从小要有自己的爱好,并学有专长,然后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专长、表现爱好,这些都能成为日后作文的材料。
六、注重情境创设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教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总之,只有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多彩,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素材缺乏的难题,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篇章,让写作成为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