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掷“石”,激起课堂涟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静水掷“石”,激起课堂涟漪

闫秀兰

闫秀兰山东省济宁实验初中272000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注重触发和点拨,静水投“石”,激起思维的涟漪,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珍视差异触发点拨激活思维收获精彩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让我们把课堂交给孩子们,在他们迷茫时、疲惫时、沉闷时触发点拨,犹如静水投“石”,激起课堂上美丽的思维涟漪。

一、珍视差异,有“石”可掷

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四种重要的个性差异:学力差异、兴趣差异、学习适应性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一节课是否灵动和高效,关键是看老师能不能尊重学生的差异、顺应学生的发展、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关爱的广度上。所以,我们要怀着宽容、赞赏的态度,积极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得到参与课堂的信心和愉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可以为我们提供激活思维、引发智慧碰撞的契机和素材,使我们有“石”可掷。

二、触发点拨,掷“石”有方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将问题置于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和学生思维的“盲区”处,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1.投以情境,激活思维。例如在讲授“食物链”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flash动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兴致盎然地从这句成语的动态描述中感悟生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箭头将“狮子、青菜、鹿”、“青菜、食虫鸡、蜘蛛、猫头鹰、食草昆虫”、“青草、蛇、蚱蜢、鹰、青蛙”等连起来。动画的渲染会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掌握食物链的构成和特点,明白生物间普遍存在的摄食与被食关系。

2.引导观察,唤醒体验。如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中,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提出几个浅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3.插入资料,促进理解。如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节中,我们可以插入以下资料:1840年2月,21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他的表哥(舅舅的儿子)阿尔伯特结婚,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婚姻会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不幸。他们一共生了9个孩子,4男5女,4个男孩子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女孩子也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此时学生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生几率,从而理解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4.引用妙语,丰富情趣。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适时掷“石”,激起涟漪。例如:在学习“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节时,当学生一致认为“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把酸性或碱性土壤改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生长,是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时,教师突然反问:“蚯蚓对自然界有无害处?”显然这是一个出乎学生意料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则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多方查找资料,了解到蚯蚓也存在损坏农作物根系、传播寄生虫的问题,做到了知识的全面性。

三、多边互动,“石”破天惊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自己要当好“一棵树”、“一朵云”,还要鼓励学生互相当好“一棵树”、“一朵云”,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鼓励其他人对教科书作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实行分层教学,加强小组合作,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多边互动。初中生大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我们可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或进行小组知识竞赛,或举行“生物最前沿新闻发布会”,或举办生物标本制作比赛,或进行生物手抄报评比……激烈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更会在思维的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甚至是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作为教师,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灵感之花,艺术性地利用“静水投石”这把神奇的钥匙,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原来已有的知识经验受到质疑,形成适当的冲突,激荡起一次比一次更美丽的思维涟漪,收获智慧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