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茹河北省邱县香城固中心校057450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在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这样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被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和情感是相伴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了“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无形中创新的智慧在闪光。
二、鼓励发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善于变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形式探索结论的思维方式。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语文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畅所欲言的机会。如学习课文《迷人的张家界》之前,因为孩子们对张家界不熟悉,我请同学们回家后询问父母对张家界的了解,有亲自去过张家界的家长就向孩子讲讲迷人的风景并带来相关照片,或者请家长协助寻找介绍张家界风光的明信片、挂历,带到班级里交流。同学们非常踊跃,有的找来了明信片,向大家介绍张家界的景点;有的找来了照片,为大家描绘张家界的美丽风光;有的给大家介绍张家界的风土人情……同学们参与意识强烈。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了美的教育,激发了内心的爱国热情。
三、创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新颖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觉探索的强烈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这些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教师出示画有蓝天、白云、小草、羊群等的图片,在孩子们心中,不再是简单勾勒的草原和小兴安岭,而是使学生产生广远的意象,学生会流连于草原、山岭的广阔天地和山林、沟壑之中,审美情趣在学生心田里随之留下深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活体验,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使学生走入设置的意境,或进入儿童充满奇异色彩的天地,达到心驰神往的效果,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力,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产生动作。在活动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新的快乐。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四位学生上台依据诗意想象作画,四位学生都画出了山峰、瀑布、紫烟,但其中有一位学生画的山峰不是普通的山峰形状,而是把山峰画成了香炉的样子,另一位学生还在山峰脚下较远处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很明显,他们俩一个根据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创造性地想象了山峰的形状,另一个则注意到理解“遥看”,想象诗人在远处遥看瀑布。我表扬了这两位别出心裁的学生,鼓励全班同学像他们那样多动脑筋,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发散思维,培养出创造力。学生这样学习,才是真正有个性的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有生命力的学习!
总之,造就和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文学启蒙老师,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不断激发兴趣、鼓励发散、创造情境、加强实践,扎扎实实抓好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