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作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的思考

顾宗斌

顾宗斌(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中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作文教学困境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作文教学;困境;基本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健康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学生写作水平低下,作文教学少慢差,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如何摆脱困境,怎样走出低谷?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摆脱困境的相应对策。

1.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教学双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埋头苦干,为讲评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头疼的课。学生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老师也怕教作文,厌倦教作文。作文教学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的孩子怎么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而且对这一套玩得是那样的熟练?原因在哪?困境又在哪?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这种令人担忧的几乎山穷水尽的地步呢?

2.作文教学困境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作文教学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作文人性的泯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学生作文的毛病:大都酸文假情,不见真情实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学生都能不加思索,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作文。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中不见了人,不见了人的真实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和表现.这也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2.2作文学法的缺失;现在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是却常常以教师指导为中心。过多地指导,势必给学生作文的思路和创造设置了路障。即所谓“本末倒置”的教学:一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院式的课堂作文,离开了生活源泉,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记,也无真知灼见;二是以讲授作文技巧、作文方法来取代学生的生活积累的技巧作文。作文技巧是讲了不少、作文方法也演绎了不少,技巧再高,方法再灵,学生作作文仍茫无头绪。

2.3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现在学生,很难写出一篇闪动着个性光辉的好文章来。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批评,“你怎么写得这么没有新意”,“你的情绪怎么这样低落”等等。一次、两次,学生们再也不敢写失落了,即使是写失落,也得写失落中的坚强。

2.4作文灵气的匮乏;学生作文中只见章法、文体的布置,却不见心灵和精神的感悟。有匠气的作文自然就缺乏灵气,缺乏灵气也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也就没有了美。这样的作文现在比比皆是,我们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意境非常优美的文章经我们语文老师讲解就变得不美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们把这样的文章同样当作一篇知识短文来讲。文章经讲解后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点。作文教学中美的匮乏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档次低,品位不高。

考察作文教学的实际,有这样三大基本模式一直顽固地存在着,这是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2.4.1随意性教学模式;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涉及面太大,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与讲解无关大局,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至于怎么读、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却不甚了了,没有整体计划、合理步骤、科学安排,无视老师的主导地位,使作文教学流于大而无当,不关宏旨。

2.4.2程式化教学模式;将各种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趋,严格操练,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4.3功利性教学模式;中考、高考在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材料式议论文,这些年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止无休,要么是大量地写,一周一考,每考必有作文,没有节制,要么是搞文选式教学,指导学生大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说到底,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位。

3.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作文要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上述三大作文教学模式,却失去了对人的基本关怀,把学生当成一种循环运作的机器,而不是具有鲜活生命、自主意识、独立思想的个体,所教的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真正有体验的东西,所写的也不是学生真正熟悉、真正受到感动的东西。学生的作文怎能不是空话、假话、大话连篇、面目可憎、缺乏真情实感呢?作文教学又怎能不走入死胡同,困顿呢?

下面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作文教学的任务出发,谈谈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基本对策。

3.1提高师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抛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做法,积极构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作文中主动地表现自己。

充分激发主动性。教师要将作文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主动写作的氛围和时空,让学生观察生活,发散思维,放飞写作灵感,写出真情实感,感悟人生,使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帮助他们产生作文时的高峰体验和作文后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启发并激起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努力培养真诚性。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实,写自己”的作文意识。

放手鼓励个性化。“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有活力的引导和培育。

3.2把作文批改专利还给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批改,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须运用的一种手段。批改作文,不是单纯地为着改通顺,使一篇作文完美,而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批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3.2.1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修改作文过程,应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了文章,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这样,学生自然会得益、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把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学生是蕴藏自改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去积极发掘,去指导、去引路。让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参与改评。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3.2.2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自改和互评互改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改;复看审核。写完了应从头到尾看一遍,学生自己审核修改,往往一遍不够,可看两遍、三遍。以便查出错用标点、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比较推敲。如果觉得这个地方需要修改,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办法,经过比较选一个。用老话说,这就叫“推敲”。另外,还可与同题文章作比较,去发现自己文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互评互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互评互改。限于学生个人水平,文章中的毛病往往看不出,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共同磋商作文。我在此方面正努力尝试,获得较好的效果。①分小组,让学生互相评改,唤取学生兴趣②教方法,让学生会改,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欢乐

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一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先让同学们互评互改,再由老师检查批改情况。当然,在这当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批改方法要进行指导,要给同学们列出批改作文标准。

这样,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批语。每一次学生互评互改后,都让学生挑上几篇好的习作,班级交流,并适时加以点评,加以鼓励,让他们自己向学校报刊投稿,学生这时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和自信。而对某一事物的自信,可使学生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每一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都将使学生的作文每有一个升华过程。这也正是作文教学所必需的。

总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的局面,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重视人文关怀,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邹发英《语文教师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12月?上半月(教研天地),第54页.

[2]福灼《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教材改革构思》,载《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48、49页.

[3]林飞《中学作文教学漫谈》,广西人民出版社,第1页.

[4]蔡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上海《语文学习》2000年第9期第23页.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90页.

[6][美]玛丽安?曼宁《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上海《语文学习》,2000年第7期,第27、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