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7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

苏振杰

苏振杰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目的:对我院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住院7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清蛋白、血清胆碱醋酶活性以及血清胆固醇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实验组35例,年龄20-68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44岁。病程2.5-4.7年,患者均经B超,CT及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上腹饱胀或隐痛等。对照组35例患者,年龄31-71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51岁。结果:观察组患者清蛋白、血清胆碱醋酶活性或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随着患者Child-Pugh分级的不断升高,肝功能指标检验结果逐渐降低。结论:肝硬化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通过对肝炎肝硬化患者检验肝功能的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250-01

肝炎肝硬化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炎肝硬化(viralhepatitiscirrhosis)目前认为是由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成。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住院7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清蛋白、血清胆碱醋酶活性以及血清胆固醇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将所有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其中A级20例,B级30例,C级20例,均排除心、脑、肾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实验组35例,年龄20-68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44岁。病程2.5-4.7年,患者均经B超,CT及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上腹饱胀或隐痛等。对照组35例患者,年龄31-71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51岁。将表现出心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排除,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R超及CT检查,并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支持。分别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清蛋白和前清蛋白的含量。首先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2~3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离血清,然后用速

率法测定患者血清CHE;用溴甲酚绿法测定ALB,免疫比蚀法测定PA。采用DE8全自动分析仪作为检测仪器,胆碱酯酶试剂,标准物以及质控物均为原装产品:血清胆固醇以及胆汁酸测定试剂盒由日本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制造;白蛋白测定试剂盒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制造。在测量过程中各种试剂的用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详细记录测量过程当中的实验数据。

2.结果

肝硬化组除总胆汁酸高于健康对照组外,平均血清CHE活性、ALB、CHO和TBA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组ChildA、B、C级患者血清CHE活性、ALB和CHO水平均明显下降,各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降程度为ChildC级>ChildB级>ChildA级,三指标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而总胆汁酸测定水平与肝硬化分级呈正相关。

3.结论

3.1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理特点

肝脏在人体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血浆中约60%的血清胆固醇是由肝脏合成的,当肝脏受到损害,肝细胞坏死时,血清胆固醇的合成必然会受到影响。健康志愿者CHO水平是(4.5±1.5)mmol/L,而肝炎肝硬化患者CHO水平(2.8±0.4)mmol/L,ChildA和ChildB级肝硬化患者CHO差异不明显,当肝脏进一步受损,达到ChildC级时,CHO水平明显降低,由此提示临床,患者CHO水平能一定程度反映肝硬化患者肝脏损伤程度。血清胆碱酯酶中的拟胆碱酯酶主要来自于肝脏,和由乙酰胆碱酯酶一样可以促进乙酰胆碱发生水解,在肝脏损伤严重,肝功能下降时,肝脏合成拟胆碱酯酶量也随之减少,所以血清胆碱酯酶也能作为临床判断肝功能的一项指标。ALB与血清CHE一样,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强弱。ALB由肝细胞合成,经过经脉进入血液循环。当出现肝硬化时,患者体内的肝细胞数量会明显降低,严重影响ALB的合成,导致其含量显著降低。PA是一种血浆快速转运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浓度的变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肝脏代谢的细微变化和肝脏受损的程度。由于ALB的半衰期比较长,当肝脏停止合成ALB时,短时间内体内ALB的变化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有时候ALB不能直接反映肝脏的受损情况。因此,体内血清CHE、ALB和PA的变化均与肝脏受损相关。肝脏受损越严重,患者体内三者的含量越少,即血清CHE、ALB和PA与肝脏、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性。

3.2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式

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进行性纤维化。随着窦状隙内胶原蛋白的不断沉积,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减少,使肝窦逐渐演变为毛细血管,导致血液与肝细胞间物质交换障碍。我国是全球肝炎肝硬化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临床数据显示,90%的肝炎肝硬化患者都是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所致,另外脂肪肝、酒精肝导致肝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肝硬化是肝病末期时间发展、肝病恶性结局的起点,如此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极其易发生肝性恶变,甚至发展为肝癌,严重威胁生命。临床中肝炎肝硬化是常见病症,主要是由于肝硬化患者肝功损害影响胆固醇、胆色素、胆汁酸等物质新陈代谢导致胆管、胆囊损害,致使肝胆结石发病率明显提升。肝硬化的预后与病因、肝功能代偿程度及并发症有关。在临床实践中,需借助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提高肝炎肝硬化诊断准确性,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最佳的治疗方法,进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语:肝炎肝硬化由于病情轻重、来院迟早、病人年龄及体质强弱等等原因,情况极为复杂,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与患者年龄以及肝功能child分级具有一定的关系,外科治疗肝炎肝硬化具有确切的疗效。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能有效反应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基层医院可广泛应用协助临床诊断肝硬化。

参考文献:

[1]刘少婷,李晓瑚.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983-984.

[2]徐捷,黄炳新.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4,37(6):437-439.

[3]方程,李波,魏永刚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肝物理学指标与肝功能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4(8):5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