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45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45例临床分析

王云霞李旺俊(通讯作者)

(扬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2155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临床治疗手段分为对照组(23例患者)与实验组(22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二十四小时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看创治疗总有效率(95.45%)显著优于对照组(75.91%),经统计学检验,结果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手段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168-02

急性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主要是指因为多种因素造成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主要有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及症状等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并发症、疾病致残率与致死率[1]。该疾病病灶主要由缺血半暗带及中央坏死区组成,其中周围缺血半暗带中有部分存货神经细胞,因此临床上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重点,随着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的推广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现阶段阿替普酶成为了常用的溶栓药物[2-3]。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二十四小时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临床治疗手段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人数比例为21:24,年龄在38~77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4.67±2.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临床诊断标准,试验组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规定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适应症,本研究得到患者、家属的许可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疾病诱发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总量为0.9mg/Kg体重,其中总量的10%静脉推注(一分钟完成),剩余90%在60分钟持续静脉泵入,治疗后二十四小时给予0.1g阿司匹林治疗,口服,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者均与实际病情相结合给予改善循环,同时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给予脱水、调整血压等多种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层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恢复,评分下降91%~10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评分下降18%~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评分下降小于1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应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91%,治疗显效为10例(43.48%),有效为7例(30.43%),无效为6例(26.09%),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治疗显效为11例(50.00%),有效为10例(45.45%),无效为1例(4.55%),经统计学检验,结果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阶段急性脑梗死患者人数呈现出日趋增加的形势,成为危害人们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类型,该疾病主要是因为供应脑部血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造成局部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梗死突发主要有肥胖、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症等多种高危因素[4]。临床上治疗脑梗死主要有支架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溶栓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急性脑梗死早期应当首选溶栓治疗[5]。阿替普酶(重组人组织性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糖蛋白,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换为纤溶酶,当静脉给予时,阿替普酶与纤维结合后,诱导纤溶酶原转换为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降解,血栓溶解,阿替普酶对新形成的血栓效果好、起效快[6]。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看创治疗总有效率(95.45%)显著优于对照组(75.91%)。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手段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小春,龚文健,李敏辉.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05):763-765.

[2]董华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02-3203.

[3]曲海英,周仁华,徐建红,沈骏,侍永伟,鞠强国,袁颖,王继生.基层医院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6):62-64.

[4]欧阳取平,李亚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09):984-985.

[5]黄艳,曹明艳.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237-238.

[6]薛蓉,赵伟,吴伟,周广喜,程焱.多模式磁共振指导下的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07):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