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关联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探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关联性

周泉刘伶俐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推拿科64301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一共有82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病程在7天以上,研究组病程≤7天,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以及次数给予对比。结果: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5.61%,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治疗次数≤20次占总体的97.56%,>20次占总体的2.44%,对照组病人治疗次数≤20次占总体的85.37%,>20次占总体的14.63%,研究组病人临床治疗次数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取针灸治疗,可以使治疗次数明显减少,进而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疗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管内段(茎乳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多认为由于骨性面神经管狭窄,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故局部吹风受凉后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肿胀受压造成面神经缺血而引起,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非常突然、进展迅速,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其中以男性居多,大部分为单侧发病,症状会在24-48小时以内到达高峰。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其中针灸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可是其治疗时机的相关报道却相对比较少[1]。本文笔者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一共有82例,对82例病人相关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一共有82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病程在7天以上,研究组病程≤7天。当中,研究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在20-43岁,平均年龄为36.5±2.1岁。病程在1-8天,平均病程在3.2±1.5天;对照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在22-46岁,平均年龄为38.4±3.6岁。病程在2-10天,平均病程在4.1±1.9天。两组病人相关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临床方法

在患病一侧主穴下关和地仓透颊车、攒竹、合谷、迎香以及承浆给予针刺治疗。另外,采取电针治疗仪,连接主穴穴位,采取断续波。但急性期是否配合电针临床上亦存在较大争议,如急性期配合电针治疗,其刺激强度以引发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宜,恢复期以引发明显的面部肌肉收缩,可是不会出现疼痛为宜。每天针灸一次,每次时间为30分钟,一个临床疗程为7-10次,一共三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和次数情况给予详细记录和对比。

1.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其相关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好转:其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或者大部分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大致恢复正常;无效:临床治疗以后,其相关症状和体征没有任何明显变化,面部肌肉功能无任何变化[2]。

1.5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5.61%,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4115(36.58)23(56.09)3(7.32)38(92.68)*

对照组4111(26.83)20(48.78)10(24.4)31(75.61)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2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次数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治疗次数≤20次占总体的97.56%,>20次占总体的2.44%,对照组病人治疗次数≤20次占总体的85.37%,>20次占总体的14.63%,研究组病人临床治疗次数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次数情况对比【n(%)】

组别n≤20次>20次

研究组4140(97.56)1(2.44)

对照组4135(85.37)6(14.63)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简称“面神经炎”,在中医属于“面瘫”、“僻”、“口眼斜”范畴。中医认为由于一侧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而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专袭阳位,上先受之”,故风寒、风热之邪入侵,头面首当其冲,侵犯阳明、少阳或太阳经脉,导致两侧气血不和,经络失养,肌肉弛缓不收,面部两侧络脉气血失去相对平衡,使患侧面肌歪向健侧而成面瘫。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疾病过程分为发展期,静止期以及恢复期,部分病人在发病之前,会出现咽喉疼痛、耳后乳突疼痛等相关先兆症状,可是也有部分病人没有相关症状,因此,大部分病人在就诊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静止期[3]。

以往临床治疗认为针灸治疗不宜选择在急性期,而是应该在静止期,可是随着对其不断的深入研究,对其治疗时机出现不同的观点。根据其相关特点,尽早针灸治疗可以使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4]。早期针灸治疗,通过适宜强度的针刺刺激,可以增强面部神经兴奋性,造成面部肌肉收缩,对血管运动神经进行有效刺激,使面部神经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明显改善,使面部神经变性程度明显减少,对水肿吸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目前被众多基层医院广泛应用[5]。本文结果显示,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治疗次数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和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之,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取针灸治疗,可以使治疗次数明显减少,进而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广印,张冬梅,徐维,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10,20(3):12-13.

[2]方美善,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中国针灸,2011,21(7):405-406.

[3]王萍.急性期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针灸临床杂志,2013,19(10):9-10.

[4]陶莉.周围性神经麻痹针炙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152-153.

[5]宿丽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