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分析

刘建全崔军

(长江航运总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临床常见的两种采取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188例健康的人员,按照采血的方法分为使用末梢端采血的对照组94例,选择静脉采血的观察组9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人员血小板、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等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静脉采血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含量高于末梢端采血,且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端采血,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结论:两种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静脉采血的检测方法较为准确,能够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临床对比

血液标本是用于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的生物体液,可以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的依据,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疾病的诊断。无法给出准确结果或者检测的结果无法反应患者真实情况的样本,会对疾病的诊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根据我国卫生健康组织的数据统计,血液标本检验的不合格率约为9.5%,是护理工作中较为严重的问题[1]。临床常使用末梢端和静脉采血的方式,大量文献资料表明,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更准确地反应人体的真实血液情况。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188例健康的人员,男92例,女96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5.1±6.8岁,所有人员均无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和肾脏等疾病,且自愿接受血常规检验实验。按照采血的方法分为使用末梢端采血的对照组94例,男46例,女48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4.9±7.0岁;选择静脉采血的观察组94例,男46例,女48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5.9±5.6岁,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疾病史等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1.2方法

两组人员采血前8h保持空腹,于早晨到医院进行采血实验。对照组人员选择末梢端方法,清洁患者的无名指附近,将无名指侧面的末梢端刺穿,用真空试管进行血液的采取;观察组患者选择静脉采血,将手肘略微弯曲,消毒前臂的静脉端,用真空试管进行血液的采取,真空试管在30~60s内必须进行封闭,隔绝空气。采集完毕后,将样本送至检验室。将血液与110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混合[2],待测血液试管上下颠倒,使得抗凝均匀充分,试管置于3000r/min的离心机离心20min后,吸取上层血浆进行测量,确保血浆无溶血等现象。所有指标的测定在2h内完成,并详细记录检验报告。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若P<0.05为则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和分析两组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报告的情况,详情见表1。由表1可知,对照组血小板215.6±46.1×109L,血红蛋白浓度104.7±17.3g/L,红细胞含量31.8±17.2%,红细胞计数3.61±1.05×109L,白细胞计数5.98±1.33×109L;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39.2±59.6×109L,血红蛋白浓度119.6±15.1g/L,红细胞含量42.6±18.0%,红细胞计数3.08±0.91×109L,白细胞计数5.25±1.07×109L,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静脉采血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含量高于末梢端采血,且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端采血。

表1两组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报告情况

3讨论

为了提高医院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医院应当制定规范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临床检验的可靠性。在抽血前,医护人员如果未对抽血者进行一定的心理开导,容易造成患者情绪紧张、抵抗和恐惧,对血液采集的过程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抽血者在采血前8h应当禁止饮食,4h前应当禁止抽烟和饮酒,以防对血液样本的检查产生污染[3];抽血者应当保持平静的心态,禁止剧烈运动和过度的劳累,防止体内电解质和酸碱性的大幅度改变;最后,严禁抽血者在检查前服用某些抗生素和肾上腺素的药物,以防止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资料显示,末梢端采血的疼痛性较低,操作较为简单,患者的接受度较高,但是在采血过程中,血液容易与细胞内液混合,造成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相比之下,静脉采血的方式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人体真实的血液情况,而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血小板215.6±46.1,血红蛋白浓度104.7±17.3g/L,红细胞含量31.8±17.2%,红细胞计数3.61±1.05,白细胞计数5.98±1.33;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39.2±59.6,血红蛋白浓度119.6±15.1g/L,红细胞含量42.6±18.0%,红细胞计数3.08±0.91,白细胞计数5.25±1.07,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综上所述,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静脉采血的检测方法较为准确,能够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延海波,王波.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3):234-235.

[2]古春强.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4(11):277-278.

[3]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11.

[4]周丽华.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