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方言动词例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白鹿原》方言动词例析

王梅弘

王梅弘山西大学

摘要:《白鹿原》着眼于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五十年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画卷,被誉为“世纪中国的史诗”。而这些都离不开小说中大量方言土语的使用,《白鹿原》实际使用的方言词多达180多个,仿佛一部关中方言的活字典。袁家骅认为:“方言口语忠实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本文主要通过语音、来源分析、释义来对其进行分析,其中本文的语音采用国际音标,来源及本字的分析主要借助字书、文献。

关键词:《白鹿原》方言词汇动词释义来源

小说《白鹿原》中大量关中方言词汇的使用不仅描绘出独具地域风情及文化韵味的白鹿原,更为方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试从方言词汇学的角度,以《方言》《说文解字》《尔雅》《释名》为旁证资料,梳理出文献中动词性的方言词,通过对方言词汇的语音、释义、来源分析来探析小说中关中方言词汇的使用。

一、方言词汇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方言词的理解基本上持这样两种观点:狭义的:方言与共同语说法不一样的词;广义的:方言中所使用的全部词,包括了在方言中使用的共同语词汇。本文中主要涉及的是狭义的方言词汇,即有别于普通话的关中方言词汇。此处的关中方言是指语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之下的“关、陇土语群”,以西安话为代表。

二、《白鹿原》中的方言动词

通过对小说《白鹿原》的方言词汇的统计,动词最多,形容词次之,故本文选取方言词汇中的部分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动词作为表示动作、状态的词汇,一般作为句子的核心。动词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人类的动作行为虽然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方言片表述是不一样的,而这不同就呈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李如龙提出用“方言特征词研究模式”研究方言词汇,所谓“方言特征词”就是表现该方言词汇特征的最重要的方言词,它是不同方言之间的词汇上的区别特征,即一定批量的本区方言共有的而在外区方言少见的方言词。[[[]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特征词[J].中国语言学报,2001(10).]]文章选取了几个具有关中方言特色的动词进行研究。

毕[pi]指结束,完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完”。

《周易·系辞上》:“天下之能事毕矣。”《尔雅·释诂》:“觳。悉。卒。泯。忽。灭。罄。空。毕。罊。歼。拔。殄。尽也。”《白鹿原》:“大吃猛喝一毕,尚未醉的倒的土匪们练开了功夫……”[[[]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93.]]此处指喝完,表动作的结束。《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并未收录这一解释。

谝[pʰian]说闲话,漫无目的地聊天。

“谝”最早出自《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意为花言巧语。《说文解字》:“便巧言也,从言扁声。”[[[]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也是此意,两者皆有贬义意味。《白鹿原》中鹿兆鹏对来找他的黑娃说“黑娃你咋搞的?也不来我这儿谝谝闲话?”1现在关中方言里,“谝”用来指闲聊,话题随意性比较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并无贬义色彩。

猫[mao]弯下,弯曲。

《汉语方言大词汇》中“猫”的其中一个义项是:弯下,弯曲。宋海清《鸡鸣店》:“他总是猫着腰,弓着腿,胳膊就显得更长了。”《白鹿原》也有类似的用例:“鹿三双手按着铡把,猫腰往下一压,吁嚓一声,被铡断的细草散落下来。”1此处也指弯腰。

咥[tiɛ]大口吃饭,粗俗欠雅。

“咥”原初指笑声,如:《毛诗·国风》:“咥其笑矣。”《广雅·释诂三》:“咥,啮也。”啮是咬的意思。《周易·第十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引申为吃义。《白鹿原》“仁月的受训白学了革命道理,不要钱的肉菜蒸模白咥了。”“咥”在关中方言中使用频率颇高,多用来表示吃时狼吞虎咽之貌,生动形象,把关中人民豪放、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蹾、敦、墩[tuen]指较重东西猛地向下放置[[[]景尔强.关中方言词语汇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梅弘(1992.03.24——):女,26,汉族,籍贯山西省河津市,山西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集韵》:“蹾,击也。”《字汇》:“蹾,都昆切,音敦,击也。”按:重物速放,即有相击义。《白鹿原》:“有时候进门先把怀揣的酒瓶往桌子上一墩。”此处指把酒用力一放,除此之外《白鹿原》中提及一种处罚,即“蹾刑”,如:“你听过你见过把人从高空敦下来的施刑吗?”。这种墩刑用于处置族里败坏门风的一群人。

掮[tɕʰian]扛。

《儒林外史》:“在城外上了岸,衣服也不换一件,左手掮着个被套,右手把个大布袖子晃荡晃荡,在街上脚高步低的撞。”《清代野记》:“京师有一种力役,名曰掮肩。凡人家移居或小家送嫁妆,皆若辈任之。”意为出现了专门以肩扛货的劳役,叫做掮客。《白鹿原》“鹿子霖站在粮堆前瞅着给掮木料的乡民兑付麦子。”此处也指扛。

踅[ɕyɛ]指盘旋,旋转,即来回地走。

《集韵》:“踅,旋倒也。”《合汗衫》第一折:则你也曾举目无亲,失魂亡魄,绕户踅门,鼓舌扬唇。《水浒传》第二四回:王婆却才开门,只见这西门庆又在门前两头来往踅。《白鹿原》:“鹿兆鹏和权副军长在桥北头踅磨好久看不到姜政委接应的任何迹象,俩人不敢再等,又离开镇子。”此处指来回地走,来缓解等待的焦急。《白鹿原》:“佯装回上房去睡觉,又踅过来猫儿似的扶在窗台上屏气静听。”此处是指回转方向,转向另一边。

掖[Ǿiɛ]塞,藏,拽。

《说文解字》:“以手持八臂投地也。”《施工案第六十七回》:“且说盗寇,一伸手抓起他惯用的那杆枪来,扯去布袋,掖在腰间,拉开架式,走了个门户。”《白鹿原》:“他把短枪掖进裤腰,一下子变成他在渭北熬活时的长工装束了。”这里是指把枪别进裤腰。《白鹿原》:“他掖着他的领口拘得他直翻白眼儿,随手就压到地上面朝脚地。”此处则指抓,拽。

《白鹿原》中方言动词的使用,特别是单音节动词的使用,在赋予文章浓厚地域色彩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方言词语的例析,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了解关中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