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戏曲艺术的产业属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浅议戏曲艺术的产业属性

王齐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戏曲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及戏曲艺术对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做简单的分析。

一、戏曲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可追朔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当时,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随即,营业性舞厅等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在各大城市争相开业,我国第一次出现了文化市场。为什么说戏曲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首先,从文化产业的概念说起,联合国有关机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戏曲艺术从排演到搬上舞台,最后以剧场演出形式让观众熟知,整个过程是一种文化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人民大众,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刻画人物,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无论从过去的“勾栏瓦舍”到现在的“剧场剧院”,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人民大众之间,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较强的服务性,所以我们说戏曲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它本质上是经济性和赢利性的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结果。作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其生产、流通和消费,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必然带有商业性的显著特征。随着国家对剧团体制改革的深化,戏曲的演出与策划将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市场优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戏曲艺术走向市场,也是其“产业化”的一个过程。

二、戏曲艺术支持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对于文化产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派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另一派是英国的文化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反文化。它的理由是:首先,在文化产业的意义上,它不再是个人的精神性活动,而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借助现代复制技术,其结果,文化也纳人到商品生产的过程之中,全面接受市场导向,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审美的自律和主体的静观,而是制造需要、占领市场、获取利润,它的使用价值为交换价值所取代。其次,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尽管会考虑到大众的意识和无意识,但它是同一性的标准化的生产,其目的却是为了诱导和操纵。文化工业产品并不代表大众文化本身,这些产品不过是民众进行意义生产和流通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材料。而且,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活动将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将典范意识及文化精神作为不可复制的所谓“精英艺术”,却忘却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也有享受典范意识及文化精神的需要和可能。他们把科技、经济视为文化艺术天然的对立物,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学术上,尽管存在着尖锐的两派对立,但是,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已为各国所认识。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戏曲产生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因而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全国各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文艺演出市场成为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吸引游客和引进外资的大舞台,有利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戏曲在文化产业领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文化不仅影响和塑造着人,形成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文化性格和形成民族的传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是不可忽视的。人是靠一种精神力量活着的,人的行为也是靠精神支撑的,精神一旦倒塌,就会把整个人给摧毁,一种科学精神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可以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排列成多层次的阶梯,他从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逐级上升到“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他人的尊重”等层次,当“基本需要”的层次得到满足之后,便上升到“发展的需要”的层次,阶梯的顶端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用中国的老话来说,这种层次就称为“仓廪实而后知礼仪”。人们用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进人新时代的戏曲艺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戏曲艺术家们又结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点,创作并改编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风格独特的现代戏和历史剧,极大地丰富了戏曲艺术百花园,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存,是支撑人类社会三维结构的三根支柱。任何一个社会的运作,不仅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政治、而且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恰如毛泽东所说,“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是文学、社会学、人文学和人类学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我、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其获得的成果,它标志人类的进化过程。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活动,是观念和上层建筑,它既包容于社会系统之中,又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日本近现代以来始终把弘扬大和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激励国民的精神力量。新加坡政府通过坚持不懈地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在重大历史关头,各国政府总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来号召国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用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全国各族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充分发挥文化知识文化功能为主要内容,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戏曲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为文化产业服务的同时,也在间接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戏曲艺术具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宣传教育民众、培养优秀社会公民等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进人新的时代,戏曲艺术通过舞台也在创制大量表现各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创造健康祥和的文化氛围,这有利于培育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和社会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一、戏曲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可追朔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当时,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随即,营业性舞厅等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在各大城市争相开业,我国第一次出现了文化市场。为什么说戏曲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首先,从文化产业的概念说起,联合国有关机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戏曲艺术从排演到搬上舞台,最后以剧场演出形式让观众熟知,整个过程是一种文化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人民大众,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刻画人物,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无论从过去的“勾栏瓦舍”到现在的“剧场剧院”,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人民大众之间,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较强的服务性,所以我们说戏曲艺术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它本质上是经济性和赢利性的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结果。作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其生产、流通和消费,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必然带有商业性的显著特征。随着国家对剧团体制改革的深化,戏曲的演出与策划将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市场优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戏曲艺术走向市场,也是其“产业化”的一个过程。

二、戏曲艺术支持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对于文化产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派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另一派是英国的文化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反文化。它的理由是:首先,在文化产业的意义上,它不再是个人的精神性活动,而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借助现代复制技术,其结果,文化也纳人到商品生产的过程之中,全面接受市场导向,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审美的自律和主体的静观,而是制造需要、占领市场、获取利润,它的使用价值为交换价值所取代。其次,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尽管会考虑到大众的意识和无意识,但它是同一性的标准化的生产,其目的却是为了诱导和操纵。文化工业产品并不代表大众文化本身,这些产品不过是民众进行意义生产和流通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材料。而且,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活动将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将典范意识及文化精神作为不可复制的所谓“精英艺术”,却忘却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也有享受典范意识及文化精神的需要和可能。他们把科技、经济视为文化艺术天然的对立物,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学术上,尽管存在着尖锐的两派对立,但是,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已为各国所认识。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戏曲产生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因而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全国各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文艺演出市场成为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吸引游客和引进外资的大舞台,有利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戏曲在文化产业领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文化不仅影响和塑造着人,形成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文化性格和形成民族的传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是不可忽视的。人是靠一种精神力量活着的,人的行为也是靠精神支撑的,精神一旦倒塌,就会把整个人给摧毁,一种科学精神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可以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排列成多层次的阶梯,他从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逐级上升到“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他人的尊重”等层次,当“基本需要”的层次得到满足之后,便上升到“发展的需要”的层次,阶梯的顶端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用中国的老话来说,这种层次就称为“仓廪实而后知礼仪”。人们用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进人新时代的戏曲艺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戏曲艺术家们又结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点,创作并改编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风格独特的现代戏和历史剧,极大地丰富了戏曲艺术百花园,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存,是支撑人类社会三维结构的三根支柱。任何一个社会的运作,不仅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政治、而且要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恰如毛泽东所说,“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是文学、社会学、人文学和人类学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我、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其获得的成果,它标志人类的进化过程。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活动,是观念和上层建筑,它既包容于社会系统之中,又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日本近现代以来始终把弘扬大和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激励国民的精神力量。新加坡政府通过坚持不懈地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在重大历史关头,各国政府总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来号召国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用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全国各族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充分发挥文化知识文化功能为主要内容,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戏曲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为文化产业服务的同时,也在间接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戏曲艺术具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宣传教育民众、培养优秀社会公民等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进人新的时代,戏曲艺术通过舞台也在创制大量表现各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创造健康祥和的文化氛围,这有利于培育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和社会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