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验案举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1

经方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验案举隅

刘爱霞

河南省孟州市中医院454750

摘要:血管性水肿又名血管神经性血肿、荨麻疹等,以皮下组织疏松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突然发生、界限不清、局限性水肿为特点。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当属“风水”范围,治疗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越婢汤可以取到较好疗效。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水肿,中医治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汤,荨麻疹

病例分析:1、患者王某,因食用芒果后出现全身瘙痒,伴前胸后背大片状红疹,凸起皮肤,伴眼睑面部水肿,无口干,无发热,无汗,舌质淡,苔白,脉浮数。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加地肤子,白鲜皮。4付后患者全身瘙痒症状减轻。

2、患者赵某,因重度贫血输血后出现全身瘙痒,前胸后背针尖样红疹,不凸起皮肤,伴眼睑面部水肿,无口干,无发热,无汗,舌质淡,苔白,脉浮数。给予越婢汤加减,5付后,患者眼睑水肿缓解,全身瘙痒症状减轻。

本文所诉血管神经性水肿当属水肿中“风水”范围。

3讨论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1);至其发病原因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2);“诸湿肿满,皆属于脾。”(3);《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4);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5)。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医学认为,荨麻疹的发生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毒之邪客于肌肤所致,风和湿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内经》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有“邪气中经,则自痒而瘾疹”。张喜莲[6]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与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寓意有共同之处,因此根据异病同治的传统理论,临床灵活加减,拟定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治疗此类疾病。全方选用麻黄、连翘、桂枝、赤芍、赤小豆、紫草、苦参、大青叶、蒲公英、天葵子、地丁、茯苓、党参、焦三仙,临床效果显著。

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方由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发汗利水之功。原用于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恶肿,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恶风加附子,风水加自术。笔者据证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具有水肿表现者,多获良效。

风水为病,来势较急,多因风致水,病位在表故恶风。风水相搏则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脉浮而渴,则指表邪已有化热之象。风性开泄,故见自汗出,汗出则无大热。此风水相搏之证,虽汗出则表证不解,无大热则郁热仍存,故宜发越阳气,散水湿,清郁热。方中以麻黄、生姜辛温发汗、宣肺气而散郁热,有“火郁发之”之义;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邪热,除口渴,与麻黄、生姜相伍,又可发散在表之郁热,甘草、大枣补益中气.若恶风者,阳气虚可加附子温经复阳;若水湿过盛,再加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内经《灵枢,水胀》篇

[2]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

[3]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4]元代《丹溪心法•水肿》

[5]清代《证治汇补•水肿》

[6]张喜莲.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小儿皮肤病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5,2007,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