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廖荣叶

廖荣叶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目的:探求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施行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及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18%,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龙氏正骨手法;中药汤剂内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355-02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iopathy,CSA)是中老年的常见病。颈椎病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17.3%[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2]。目前文献介绍的关于CSA治疗的方法很多,因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尽相同,故各种方法的优劣不能准确体现。为探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笔者于2010年10月~2015年9月,将13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3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5例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0~68岁,平均50.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约12余年;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者42例,曲度变直者32例;椎动脉压迫试验均为阳性,其中寰椎移位者35例,枢椎移位者18例,第3颈椎移位者16例,伴有头疼者22例。对照组65例中,男27例,女38例;年龄34~65岁,平均49.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约12余年;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者36例,曲度变直者27例;椎动脉压迫试验均为阳性,其中寰椎移位者35例,枢椎移位者22例,第3颈椎移位者24例,伴有头疼者18例。

1.2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及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4]拟定。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摄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方面的症状。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标准者。(2)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能配合治疗,完成全部疗程者。

1.4排除标准

(1)非椎动脉型颈椎病。(2)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颅内肿瘤等引起的眩晕疾病。(3)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4)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5)未能按照实验计划完成治疗过程者。

1.5治疗方法

1.5.1手法整复:我们采用龙氏正骨手法[5]:

①放松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床头。以掌揉法、拇指揉法,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用按法或震法,重点处用掌根、掌缘揉或?法,手法要柔和、轻松,时间约为15min。

②正骨手法:手法拔伸牵引:患者仰卧位、低枕,全身肌肉放松。医者坐于床头,一手托其下颌,另手托枕骨部,双手用力沿颈椎前凸纵轴对抗作头颈拔伸牵引,两手可交换1~2次,牵引2~4下,力量适中,以不增加患者疼痛为度。

手法整复上颈段小关节紊乱(寰枢关节紊乱,颈3小关节紊乱):患者仰卧位、低枕,全身肌肉放松。若患者右侧椎动脉受压,医者坐于床头,右手食、中指按压患者左侧风池穴,拇指置于待复位椎体横突,左手掌抱握下颌,双手配合,向左仰旋重复活动2~3下,嘱患者放松肌肉,当向左转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左手加有限度的左转“闪动力”,复位时,多有“咯得”响声,但无不适的感觉,另一侧同法再做一次。手法整复下颈段小关节紊乱(颈4~颈7小关节紊乱):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约30°),若患者左侧椎动脉受压,医者立于床头,左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定点”,右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向左转动,缓慢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肌肉,当向左转到最大限度时,托面颊之手加有限度的左转“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另一侧同法再做一次。

③强壮手法:医者单手反掌拿捏其后头颈部上下往返2~3次,将其头仰起,用拇食二指同时点按风池、天柱穴,1~3次,并提拿后肩部斜方肌、冈上肌,点按肩井穴。时间约为2~3min。

④痛区手法:患者仰卧,医者指揉患者颈部痛区,额部指揉法,头部分五条线指揉法,点按印堂、攒竹、太阳、百会、风池、耳穴,指叩及掌震头部结束治疗,时间约为2~3min。整个手法约20min左右完成。5日1次,连续治疗3次后评定疗效。

1.5.2自拟中药方

方药组成及功能:当归20g、丹参10g、鸡血藤30g、川芎10g、半夏12g、白术10g、茯苓12g、姜黄12g、桑枝10g、甘草6g。全方以活血化瘀,祛痰定眩为主。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服用,每7剂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1.6对照组

采用5%葡萄糖25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1次,睡前服用。连续治疗15日后评定疗效。

2.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偶有加重,但治疗后减轻。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稍有减轻。随访期间,眩晕等症状时有发生,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

3.治疗结果(见表)

由表可见,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病理变化是椎动脉狭窄。本病内在因素有动脉壁硬化等,外在因素包括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以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动脉痉挛等[6]。

龙氏正骨手法能正骨理筋,疏通经络,放松肌肉,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7]。通过手法整复,可增大颈椎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粘连,调节及恢复颈部的动力平衡,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使椎动脉所受的刺激、压迫得以缓和;同时又可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伸展,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缓解颈部的症状与体征。

孙洪文[8]通过40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认为血液粘滞度增高可能引发椎动脉颈椎病和加重病情。针对微循环障碍这一环节,结合临床辩证我们自拟方选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之品,以当归丹参鸡血藤川芎活血化瘀,半夏白术茯苓化痰祛湿,姜黄行瘀通痹,桑枝走上为引药。全方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为功,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既能针对病因治疗,又能改善其病理改变,恢复颈椎管内外的力学平衡,纠正骨与关节的轻微移位,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恢复骨与关节的稳定性,消除对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促进局部病变修复,中药汤剂改善内部环境,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到适度的改善,消除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1.

[2]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1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5]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10:158.

[6]王秋秦.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84,2(12):719.

[7]郭非,刘彦果,钱菊平等.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3):35.

[8]孙宏文,颈椎病与血液流变性的相关研究[J].中医正骨19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