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浆细胞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牙龈浆细胞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成慧

成慧(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262700)

【摘要】目的探讨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41~58岁,平均46岁;3例病变位于上牙龈,2例位于下牙龈,病变平均为2.5cm×2cm×1.5cm大小。巨检:病变表面光滑,个别病例伴有小的糜烂,呈息肉或结节状。镜检:病变表面被覆鳞状上皮,部分上皮增生,病变内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增生,间质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和胶原,间质中可见大量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呈弥漫或多结节状排列;浆细胞分化成熟,局部可见透明小体。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呈κ和λ轻链多克隆表达。结论牙龈浆细胞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样病变,生物学行为良性,其诊断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富于慢性炎细胞的肿瘤性病变鉴别。

【关键词】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118-02

牙龈牙龈浆细胞肉芽肿(PCG)少见,是一种肿瘤样病变,主要由多克隆浆细胞组成。1968年,Bhaskar等[1]首次报告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病例[1]。虽然PCG最常发生在肺部,但是其他器官也有发生。在头颈部,最常见的部位为鼻窦、喉,也可在翼上颌、扁桃体、耳、舌、唇、口腔黏膜、牙周组织发生,但发生在牙龈比较少见[2]。文献显示多数为个案报道。口腔内PCG发病年龄在19个月至63岁,但好发于40~50岁的中年女性[3]。牙龈PCG表现为结节状或息肉状肿块,表面光滑,临床上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正常,微生物培养结果也显示阴性。口腔影像学检查显示其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5]。因此,这种病变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其性质。本文对5例PCG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进行随访,以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1材料与方法

5例PCG寿光市人民院病理科手术切除标本。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复习所有病例的组织切片,由2名病理医师共同显微镜下阅片,并选取典型蜡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抗体包括CK、SMA、calponin、CD3、CD20、CD38、CD138、kappa和lambda,购于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5例PCG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

2结果

2.1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46岁,最大58岁,最小41岁;均表现为牙龈缓慢增长的无痛性肿块,病程3~5年。所有病例既往均无口腔外伤或手术史,均无全身症状。口腔检查:病变呈息肉状,无压痛。影像学检查正常;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肿块手术切除后送病理。5例PCG手术切除后均无复发,随访时间为6~48个月。

2.2巨检病变均表现为结节状或息肉状,最大3cm×2cm×1.5cm,最小1cm×1cm×0.8cm,平均2.5cm×2cm×1.5cm,表面光滑;切面灰白色,质地较软。

2.3镜检肿块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其中1例伴有局灶溃疡;病变由疏松的黏液样基质和胶原化间质构成,其中散在分布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并伴有大量成熟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浆细胞呈弥漫或结节状分布,某些区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较为明显,可见Russell小体。浆细胞分化成熟,胞质偏位,细胞核染色质核膜下块状聚集,呈车辐状,未见核分裂或核异型性。

2.4免疫组化5例浆细胞CK、SMA和calponin均(-);少数淋巴细胞CD3和CD20(+);浸润的浆细胞CD38和CD138(+)。κ和λ轻链呈多克隆表达。

3讨论

PCG病理特点表现由束状排列的良性梭形间质细胞伴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主要由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间质为胶原和/或黏液。因上述组成成分比例不同,从而造成组织形态的多样性。PCG病因不明,组织学表现多样,关于其本质为炎症还是肿瘤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些病例由成熟的浆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只有少量间质成分,浆细胞多克隆性支持其炎症性质;而有些病变主要成分为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呈席纹状,只有少量浆细胞浸润,而且一些病变的梭形细胞被证明具有持久性异常染色体2p23(ALK基因的一个位点),类似肿瘤的表现。但文献中多数报道认为,PCG为炎症反应过程。2011年,Kim等报道了14例牙龈诊断病理学杂志2014年3月第21卷第3期?143?PCG,并将其分为3个组织亚型:浆细胞为主型、混合炎细胞型及纤维硬化型。在这些病例中,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牙龈PCG对细胞介导免疫和间质组织变性显示不同的基因表达,持久的炎症反应将导致病变纤维化。PCG主要与结节性筋膜炎、纤维瘤病、肌上皮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树突状网状细胞肿瘤以及浆细胞瘤鉴别。①结节性筋膜炎:很少发生在口腔内,组织学特点是肌纤维母细胞呈瘤样增殖,具有黏液样基质、红细胞外渗,但缺乏明显的浆细胞浸润。②口腔纤维瘤病:通常好发于青壮年,组织学上由密集的成纤维细胞、幼稚或成熟的胶原纤维组成,同样缺乏炎细胞浸润。③肌上皮瘤:发生于牙龈的肌上皮瘤并不少见,而且肌上皮可以表现为浆细胞样,但肌上皮除了表现为浆细胞样外,还可以出现透亮细胞、梭形细胞及上皮样改变,而且免疫组化染色肌上皮同时表达上皮和肌源性标记物而PCG中的浆细胞上皮和肌源性标记物阴性。本组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均无复发。虽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在极少的病例中,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

[1]PhadnaikMB,AttarN.Gingivalplasmacellgranuloma[J].IndianJDentRes,2010,21:460-462.

[2]SanzE,DranguetP,MárquezDorschFJ,etal.Inflammatorypseudotumorofparanasalsinuses[J].ActaOtorrinolaringolEsp,2002,53:135-138.

[3]3.ShekAW,WuPC,SammanN.Inflammatorypseudotumorofthemouthandmaxilla[J].JClinPathol,1996,49: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