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逆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

王福林

王福林(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中医内科江苏丹阳2123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346-02

【摘要】目的观察逆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治疗组32例,用逆胃汤;对照组30例,用吗叮啉、猴头菌片,各治疗三个疗程,停药1周后复查,并根据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0%,统计学处理:X2=5.98,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逆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病变模式朝正向逆转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逆胃汤逆转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属胃癌的癌前疾病。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逆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防止癌变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其病机较为复杂,但主要是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自拟逆胃汤健脾益气养阴,理气化痰祛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研究观察,临床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所有入选病例来自于本院2006.6-2008.6消化内科门诊病人62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者予以根除后入选,随机抽样分:治疗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5-72岁,平均52岁。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6-74岁,平均54岁。轻度9例,中度13例,重度8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2、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

2.1西医诊断标准

2.1.1临床表现:胃脘部胀满或胀痛、嗳气、反酸烧心或嘈杂不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消瘦等,体检时可出现中上腹压痛。

2.1.2胃镜诊断标准:①粘膜颜色改变:正常为橘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或灰色;②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③腺体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见到过形成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可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有颗粒或结节僵硬感。

2.1.3病理诊断标准:(1)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2)粘膜肌层增厚。(3)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4)固有膜炎症(可有可无)。(5)淋巴滤泡形成(可有可无)。

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胃脘胀满或隐痛或刺痛,胃部喜温喜按,纳差、乏力、消瘦、口燥咽干、嗳气、恶心欲吐,泛吐痰涎,大便时干时溏,舌苔白滑腻、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紫增粗或迂曲,脉弦细滑等。符合中医辩证:脾胃气阴两虚,气滞痰凝血瘀。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均采用健脾益气养阴,理气化痰祛瘀法,自拟逆胃汤,以潞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0g、北沙参10g、石斛10g、枳壳10g、香橼皮10g、郁金10g、制半夏10g、陈皮10g、生苡仁30g、参三七10g、丹参15g、川芎10g、莪术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三个疗程,停药1周后复查,观察疗效。

3.2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03,规格:30×10mg/盒)10mg,3次/日;猴头菌片(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03332,规格:60×0.26g/瓶)4片3次/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三个疗程,停药1周后复查,观察疗效。

4、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于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②胃镜检查,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③病理检查,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结果:

1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镜下无萎缩改变,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镜下基本无萎缩改变,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2治疗结果:62例患者经治疗后结果见下表:

分组例数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总有效率%

治疗组321416294%

对照组30912970%

经统计学处理,X2=5.98,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胃癌为基本病变模式。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组织学上有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可发生发育异常,而形成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抗Hp治疗后,予以促进胃蠕动,保护和修复胃粘膜等治疗,常用药物为吗丁啉、莫沙必利和维酶素以及中成药猴头菌片等,有一定疗效,从对照组看有效率为70%,可见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特征,可将其归于中医“胃痛”、“痞证”等范畴。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嗜好烟酒、情志不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有关。其主要病机特点是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本病以本虚为纲,且以气阴两虚者最多见,气虚主要是脾气虚,阴虚可见胃阴虚、脾阴虚等。其标实皆系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凝、血瘀等。血瘀、痰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重要病机[2],叶天士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痰瘀交互为患,搏结胃络,积久不散,蕴成癌毒即发生癌变,成为不治之候。故《丹溪心法》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明确论述了由气到痰到血,终致气痰瘀并见,结为窠囊病理过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气阴两虚,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要病机特点,笔者自拟逆胃汤健脾益气养阴,理气化痰祛瘀,方中潞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Hp感染,加速胃黏膜炎症损伤的修复,调整胃肠激素分泌[3];北沙参、石斛益阴养胃,以滋养胃体,使得胃阴来复;枳壳、香橼皮、郁金疏肝理气,有促进胃动力、加速胃排空功效,并能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制半夏、陈皮、苡仁化痰散结和胃;三七、丹参、川芎、莪术活血化瘀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有助于萎缩细胞与病变黏膜的修复。诸药合用,改善胃内微环境,恢复胃的清润通降、气血流通的正常生理环境,使病变组织逐步恢复正常,从而逆转胃粘膜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故将此方称之为逆胃汤,本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在临床中多次应用,疗效显著,解除了许多患者“恐癌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乾构等.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4.

[2]崔儒涛等.胃癌前病变从痰瘀论治.浙江中医杂志(J),1998,(3):3.

[3]李仲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年6月: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