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韦华琳(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29-01
【摘要】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具有遗传性,是朊蛋白病的一种。本文对FF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做一综述。
【关键词】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文献综述
Lugaresi在1986首次命名了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到目前,国外已报道了100多例患者,我国也有个近10例病案被报道。研究表明,FFI患者有178号密码子突变所致的Asp被天冬氨酰替代现象,且与位于129密码子的甲硫氨酸连锁(MET)[1]。
一、发病机制
从突变角度看,FFI主要跟PRNP基因2号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及第129位多态性密码子表达的Met密切相关。而Met与FFI的关系现在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MET纯合子与病程、脑损害有关,一种则推测FFI的遗传异质性与环境因素及173位碱基变异有关,而多态位点129并无调节能力[2]。从病毒角度看,FFI的致病因素是正常细胞型朊病毒因为一系列外界因素转化成致病型朊病毒而导致神经细胞的抗氧化作用降低,酶通道被堵塞,最终神经细胞变性死亡。
二、临床表现
FFI起病年龄为20-72岁,平均49.5岁[3],国内病程较国外短平均约为9个月,少数病例无家族史,呈散发性。主要临床症状有睡眠障碍:①睡眠障碍,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且伴随整个病程,脑电图有纺锤波和K综合波减少,安眠药无效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腺体排泌增加,脉率增快、血压升高等。③运动障碍:肌阵挛、共济失调、锥体束损坏症状、短暂性呼吸障碍。④内分泌改变:泌乳素、生长激素等失去昼夜变化规律,皮质醇、儿茶酚胺增高。⑤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改变,记忆减退,进行性梦样状态[4]。
三、病理特点
FFI的病理特征是选择性丘脑变性,表现为丘脑神经元大量脱失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最常累及丘脑前腹侧核团和内侧背核,而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小脑、脊髓一般不被侵犯。边缘核、板内核和网状核神经丢失可达60%,联络神经核和运动神经核丢失可达90%[5]。另外,下橄榄核萎缩等退行性改变,小脑Purkinje细胞也会出现部分脱失,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以出现轻到中度的大脑皮层海绵状变性。
四、相关检查
血液及脑脊液检查:除了上述内分泌紊乱,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一般呈阳性。14-3-3蛋白正常人脑脊液几乎检测不到,这与病毒对神经元和轴索损伤有关,但脑脊液生物学标志不能作为明确诊断或排除朊蛋白病的依据。
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多导睡眠检测可见睡眠纺锤波、K复合波显著减少、θ波增多,正常睡眠周期彻底改变,觉醒和睡眠快速转换或δ波的突然改变等。PET检查可有丘脑代谢降低,实验证实,脑部代谢改变范围要大于其病理改变范围,与PrPsc的分布较为吻合[6]。MRI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无特异性。
PrP基因测序:PrP基因532位碱基突变,导致密码子178处的Asp变为Asn,第129位多态性密码子表达M/M或M/V。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①阳性家族史,无家族史者,应注意散发型FFI②上述临床表现③相关检测: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呈阳性,多导睡眠检测可见睡眠纺锤波、K复合波显著减少、θ波增多④基因检测结果为D178N-129MM或D178N-129MV
2鉴别诊断其他朊蛋白病:病理检查中,其他几种病无明显的丘脑选择性,有较明显的脑海绵状改变;FFI多以进行性失眠起病,有家族性;基因测序可确诊。路易体痴呆(DLB)认知功能障碍以视空间损害为主并有波动性,PET显像特点为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体摄取减少,可与FFI鉴别。情感障碍及精神障碍:安眠药有效,服用抗精神病药可缓解甚至治愈。抑郁症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前额叶代谢增高和颞叶代谢降低。
参考文献
[1]李悦等.家族性致死性失眠1例报道[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07(1):71-72.
[2]周珏倩.2例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临床特点、脑影像和朊蛋白基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7):413-417.
[3]HarderA,etal.Earlyageofonsetinfatalfamilialinsomnia.Twonovelcas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JNeurol,2004,251:715-724.
[4]林世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2(3):129-130.
[5]彭彬等.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例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8),570-574.
[6]史新冲.致死性家族性失眠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8):5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