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5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50例

曾潮勇

曾潮勇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50例进行探讨研究。方法:耒阳市中医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确诊的前臂双骨折患者,共选取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复位方法、固定方法、功能锻炼三个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同,而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同之处在于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不采用中药治疗。结果:4周后,25例治疗组,优16例(64%),良6例(24%),可2例(8%),差1例(4%),优良率23例(92%)。而25例对照组,优10例(40%),良4例(16%),可6例(24%),差5例(20%),优良率14例(6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并重,钢板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便,费用低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前臂双骨折;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85-02

前臂双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约占骨折总数的11.2%,多见于青少年。由于解剖功能的复杂关系,两骨干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可发生侧方,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重定要求较高[1]。必须纠正骨折端的种种移位尤其旋转移位并保持重定后良好的固定,直至骨折愈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方法简便,但骨折再移位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某医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确诊的前臂双骨折患者,共选取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0岁5例,11~18岁12例,l9~47岁8例;平地跌伤10例,高处坠落伤10例,机器砸伤5例。对照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龄5~10岁16例,11~18岁7例,19~50岁2例,平地跌伤8例,高处坠落伤12例,机器砸伤5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症状体征:受伤后,前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检查可发现骨末残音及假关节活动,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X线拍片检查应包括肘关节或腕关节,可发现骨折的准确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并有桡骨头脱位或尺骨小头脱位,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桡骨小头脱位,成为孟氏骨折。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成为盖氏骨折[2]。

1.3治疗方法:

1.3.1复位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同。患者卧位行患侧臂丛阻滞麻醉显效后,肩外展,屈肘90。位,近端助手双手握上臂F段,远端助手双手分握大、小鱼际,持续对抗牵引,一般置患肢前臂中位牵引,如桡骨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时,则置患肢前臂于稍旋后位牵引。骨折端相互靠拢则先予以夹挤分骨手法使之分开,然后分别用端提、挤按手法纠正侧方及前后移位重叠移位明显,单纯拔伸牵引不能复位时,用折顶手法非常有效。当桡骨骨折线位于旋前圆肌止点以下时,由于旋后肌的牵拉,桡骨骨折端多有旋后与背向移位,整复时术者以一手拇指顶近折端向掌尺侧,另一手拇指顶近折端向桡背侧,此时令远端助手轻轻前后旋转,闻及骨折端“跳回”弹响时,骨折即获复位。在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3]:

1.3.1.1在双骨折中,若其中一骨干骨折线为横形稳定骨折,另一骨干为不稳定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时,因先复位稳定的骨折,通过骨间膜的连再复位不稳定的骨折则较容易。

1.3.1.2若尺、桡骨骨折均为不稳定型,发生在上1/3的骨折,先复位尺骨、发生下1/3的骨折先复位桡骨,发生在中段的骨折一般先复位尺骨,这是因为尺骨位置表浅,肌附着较少,移位多不严重,手法复位相对较为容易,只要其中的一根骨折复位、且稳定,复位另一骨折较容易成功。

1.3.1.3在X线片上斜形骨折的斜面呈背向靠拢,性认为是远折端有旋转,应先按导致旋转移位的反想象使其纠正,再进行骨折端的复位。

1.3.2固定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固定方法相同,采用钢板内固定方法,其中治疗组25例,双钢板螺丝钉固定8例,桡骨钢板螺丝钉、尺骨用克氏针固定14例及尺骨用三角针固定3例。对照组25例,双钢板螺丝钉固定10例,桡骨钢板螺丝钉、尺骨用克氏针固定11例及尺骨用三角针固定4例[4]。

1.3.3功能锻炼:第一,术后均应抬高患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功能及血循环情况,警惕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第二,术后2周即开始练习手指屈伸活动和腕关节活动。4周以后开始练习肘,肩关节活动,8—10周后拍片证实骨折已愈合,才可进行前臂旋转活动。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可由于来自背侧的直接暴力和手腕着地的间接暴力所致,由于暴力大小,方向、受伤机制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移位,其治疗方法也因不同的移位而有所不同。大多数病人可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先复位桡骨恢复前臂长度,随着桡骨头的复位,可长开重叠的尺骨,使尺骨复位较易成功,在手法复位失败,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有神经血管损伤时,可作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桡骨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可因直接打击暴力或间接传达暴力引起,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拍片,诊断不困难,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若复位不成功或夹板固定不牢,可行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固定。

1.3.4中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不采用中药治疗。治疗组骨折初期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方用续骨活血汤加减:当归、赤芍、红花、熟地、土瞥虫、牛膝、自然铜、骨碎补、生姜、大枣、甘草;骨折中期以和血生新为主法,方用“养血四物汤”,外敷“桃花散”;骨折后期以补气益血,坚骨壮筋为治则,内服“加味八珍汤”,外用“陈氏接骨膏药”。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4周后疗效分析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疗效标准:优:骨折愈合,腕肘天节功能活动正常,前臂旋转功能活动正常;良:骨折愈合,腕肘关节活动<10。,前臂旋转活动<15。;可:骨折愈合,前臂旋转功能活动受限14。~45。;差:骨折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前臂旋转功能活动为≥45。)

3讨论

3.14周后,25例治疗组,优16例(64%),良6例(24%),可2例(8%),差1例(4%),优良率23例(92%)。而25例对照组,优10例(40%),良4例(16%),可6例(24%),差5例(20%),优良率14例(6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2前臂骨由尺骨及桡骨组成。尺骨近端的鹰嘴窝与肱骨滑车构成肱尺关节,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构成肱跷关节,尺桡骨近端相互构成尺跷上关节,尺骨下端为尺骨小头,借助三角软骨于腕骨近侧列形成关节,桡骨下端膨大,与尺骨小头一起,与近侧列腕骨形成跷腕关节,跷尺骨下端又相互构成下尺跷关节。尺桡骨之间由坚韧的骨间膜相连。由于尺骨和桡骨均有一定的弯曲幅度,使尺、桡骨之间的宽度不一致,最宽处为1.5-2.0cm,前臂处于中立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处于旋转位时较松弛,骨间膜的纤维方向呈页尺侧下方斜向跷侧上房,当单一尺骨或桡骨骨折时,暴力可由骨间膜传导到另一骨干,引起不同平面的双骨折,或发生一侧骨干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脱位,尺、桡骨干有多个肌肉附着,起、止部位分布分散,当骨折时,由于及的牵拉,常导致复杂的移位,使复位时十分困难[5]。

3.3通过骨折复位内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在此基础上,予以三期辨证施治。其疗效已为临床所证实骨折后局部瘀血停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早中期内服活血化瘀,接骨续筋中药,使“瘀去、新生、骨合”“肝主筋、肾主骨”,后期内服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中药,以促进骨折愈合中后期主用接骨之要药自然铜、续断、骨碎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自然铜对某种酶有有效激活作用,在酶的活性基础上结合铜离子,可促进成骨细胞的活跃,有助于骨基质的形成和钙化的提前出现,从而促进骨愈合。骨碎补具有提高血钙、磷浓度沉积,促进钙磷沉积,增强机体内成骨活性,提高ALP的活性,同时,中药内服外敷可以促进局部血肿吸收,有利于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笔者认为,中西并重,钢板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便,费用低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6]。

3.4手法复位疼痛者用止痛剂等对症,需手术者加用抗生素。对儿童或成人轻度移位前臂双骨折,手法复位后屈肘90°,以管型石膏或石膏托超关节固定。

对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桡尺骨干多处骨折,以及难于手法复位或难于外固定的骨折,应切开复位,行钢板或髓内针或螺钉内固定。对前臂软组织,肌肉血管损伤严重肿胀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必须早期切开减压。

参考文献

[1]郭宏钰.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130例报告[J].新疆中医药,2006,(01):141-143

[2]陈新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13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0):155-158

[3]王晓华.手法整复配合中药治疗前臂双骨折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01):136-139

[4]姚郁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附135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1999,(04):147-149

[5]吴克坚,殷代昌,李英华,王晓勇.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28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01):106-109

[6]覃纯初.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43例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02):132-135

作者单位:421800耒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