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功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恢复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女性盆底功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恢复作用分析

张军步

湖南省溆浦县龙潭镇卫生院湖南龙潭419315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应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恢复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两组产妇的恢复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T、VRP、VS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T、VRP、VS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T、VRP、VS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观察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恢复女性盆底功能,能起到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恢复作用

分娩、妊娠很容易使产妇的盆底肌因为过度拉伸而受损,继而出现会阴受损等情况,导致盆底肌力开始下降,最终引起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如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对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有着一定的影响[1]。以往临床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来帮助产妇产后恢复盆底功能,但如今已经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因此临床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产妇尽早恢复盆底功能。本研究选择7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为(31.12±3.12)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78±1.12)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共58例、剖宫产共12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为(30.88±3.0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为(39.03±1.10)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共42例、剖宫产共28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内容:饮食指导、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健康教育等[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妇产后4周进行盆底康复治疗,选择PHENIX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频率设置为50-80Hz,脉宽设置为200-320μs,电流设置为0-60mA,之后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每次20-30min,每周2次,1个疗程为10次[3]。6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的盆腔肌张力恢复情况。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PT(阴道收缩持续时间)、VRP(阴道静息压)、VSP(阴道收缩压),采用POP-Q标准对产妇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尿控协会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对产妇的尿失禁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盆底肌张力评分测试表对产妇的盆腔肌张力进行评价,无收缩为0分,稍颤动为1分,微微收缩为2分,完全收缩为3分,正常收缩为4分,强力收缩为5分[4]。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T、VRP、VS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T、VRP、VS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T、VRP、VS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产妇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观察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女性产后并发症,妊娠、阴道分娩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对于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在产妇怀孕期间,子宫增大会将膀胱上推,使得膀胱位置逐渐上升,膀胱容量也有所减少,而这些因为妊娠而引起的结构功能变化正是导致盆底功能发生障碍的主要因素[5]。

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会受到机械、性激素等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对骨盆肌肉产生损伤,继而使得盆底功能发生变化,所以无论是自然分娩亦或是剖宫产,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都会受到影响[6]。可见,产后尽早实施盆底功能康复锻炼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改善盆底功能,有助于减少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情况的发生。

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都能提高产妇控制盆底肌肉的意识与能力,电刺激治疗能通过对盆底神经及肌肉产生的刺激而增强盆底肌的强度,生物反馈治疗能通过帮助产妇掌握控制生理过程来改善盆底功能。两者组合用于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既能改善盆底肌紧张度与收缩力,也能降低尿失禁等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两组产妇分别接受健康教育和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治疗前、后PT、VRP、VS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女性盆底功能,能提高其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少民.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6,22(6):1008-1010.

[2]蔡卓君.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00-101.

[3]马喆,李环,张薇颖等.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作用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1):32-36.

[4]郭小慧,韩宇洲,白洁等.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50-51.

[5]蒋红,吴艳.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力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145-147.

[6]冼海燕,袁瑷芹,陈丽琼等.产后妇女500例盆底肌力情况统计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1):281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