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翻译《诗经》“二南”的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庞德翻译《诗经》“二南”的特点

韩霖

(山西大学,030006)

摘要:埃兹拉·庞德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奠基者,同时,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尝试翻译了一些中国古代诗歌后,他开始了对《诗经》的研究和翻译。本文主要通过细读庞德所译《诗经》“二南”,分析庞德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庞德、《诗经》“二南”、翻译、特点

庞德在翻译前大量研读了前人翻译成果,但那些译本都不能满足他作为一个诗人对《诗经》“二南”中“礼”的理解,也因此,庞德翻译的《诗经》较其他海外汉学家更具艺术性。下文将从器物意象、礼的规则及对礼的说明三方面,分析庞德翻译《诗经》的特点。

首先是器物意象方面,庞德对《诗经》中简单的器物意象的翻译反映出了他对《诗经》的独特感受。第一是对动植物的翻译。如《关雎》,《毛诗》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主要指后妃之德。其中“参差荇菜”中的“荇菜”,诗人译为“reedagainstreed”,同时运用“stream”、“darkbought”、“secrecy”等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营造出幽深阴暗的色彩。用“darkandclear”来形容“窈窕淑女”(theprince’sfere),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西方神秘女郎的形象,这体现出诗人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考虑到了译本在西方社会的接受问题。

第二,专有名词方面,庞德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保留诗歌的中文文化源头,除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外,庞德诗中“河”、“江”等不难译为英文的词也保留其中文读音,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河”,庞德直接将其译成“Ho”,这种做法很好的保留了中文诗歌的原汁原味,让西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时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氛围。

其次,礼的规则方面,庞德的翻译也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视角。如《鹊巢》这首写女子出嫁的诗歌,作者看到鸠占鹊巢,联想到女子出嫁住到夫家。《毛诗》中说道:“《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偶。”这背后体现了中国古代繁复的婚姻礼俗,本意是表达“国君积修其行,累其功德,以致此诸侯之位”,夫人出嫁后与国君“居处共有之”,夫人“可以配国君”,歌颂“夫人之德”。但庞德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翻译出这一深层含义,他在这三节诗的翻译中仅仅通过选择不同动词来表达诗歌的递进关系。第一节他翻译到“Doveinjay’snesttorest”,只选择普通动词“rest”,第二节他用到“bide”,诗人通过运用古英语动词来表达出更正式的意味,到了第三节诗人选择短语“atlast”表达鸠终于住进了鹊巢的意义,诗人对于这种递进关系的展现十分到位,展示出了原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他并没有表现出更深层的婚嫁习俗。

最后,在通过对礼的说明以表达情感方面,庞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如《摽有梅》这首关于婚嫁的诗歌,《毛诗》云:“《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意思是说在文王的教化下,婚姻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诗歌通过描写树上的梅子从“其实七兮”到“顷筐塈之”,反映出女子待嫁的心情也逐渐急迫起来,从略带矜持的“迨其吉兮”的召唤发展为“迨其谓之”的大胆求爱。《毛诗》中认为“求我庶士”中的“我”为“我当嫁者”,而庞德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改写,他塑造了一位化身梅子树的女子,而这名女子通过诉说梅子的情况来表达心意。诗歌每一节都用了直接引语,第一节中的“我”尚有七颗梅子,于是我大声呼唤(Icry):“(梅子)成熟了(Ripe)”;第二节中的“我”只剩下三颗梅子,再次呼喊道(Icry):“梅子季节到了(plumtime!)”;到了第三节,“我”已经凋零于是最后一次发出无望的呼声(Icry,Idie):“没有梅子了(Noplumnow)”。庞德对诗歌注入了感情,让读者能够深切的感受到“我”由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到最后深深地无望,也体现出了他对待译诗时想要尽力表现原诗的“情感”而非牵强的道德说教,所以他通过转化角色的方式将原诗“抒情化”,情感突出,真切感人。

通过对庞德所译《诗经》二南中关于“礼”的部分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庞德在翻译《诗经》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主要可分为音韵和翻译文本两大部分。音韵角度,庞德作为一名诗人,其翻译十分注重《诗经》音乐性的体现,所以在他翻译的诗歌中,大部分都通过对词汇的选择而实现押韵。如《卷耳》中提到了礼器“金罍”和“兕觥”,庞德将它们翻译为“thecupisgilt”和“therhinohorn”,单独看已经翻译的十分到位了,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能发现,诗人还使它们构成了押韵的形式,包括“gilt”与“spilt”和“rhinohorn”与“forlorn”。类似的押韵在庞德所译的《诗经》二南中比比皆是。同时,庞德还注重对《诗经》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模仿和吸收。如庞德所译《鹊巢》在忠实原诗“情感”的基础上,也模拟了原诗的形式节奏,再如庞德对《殷其雷》中反复吟唱手法的保留,都体现出庞德翻译的这一特点。

从翻译文本本身出发,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诗,尽力表达出自己理解到的《诗经》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桃夭》中,诗人将“桃之夭夭”翻译为“Oomentree,thatartsofrailandyoung”,其中“young”契合原诗形容桃树处在少壮之时,比喻人的生命力;而“frail”则有“易逝”之意,诗人描写桃花盛开却又短暂易逝,表现人的青春易逝,暗合原诗“男女以正,婚姻以时”的意义。

庞德在尊重原诗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他所译诗歌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问题。如《何彼襛矣》,原诗的主人公为王姬(周天子的女儿或孙女称王姬),此诗主要通过描写她出嫁时情景来赞颂她恪守妇道的美好品德,具有教化意义。《毛诗》云:“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雝之德也。”其中“易不肃雍?王姬之车”两句主要赞颂王姬的品德,说王姬的车服虽然华盛,但乘车时却能用恭敬和顺的态度恪守妇道,出嫁后也一定能使家庭和睦。庞德所译的前两节中,用splendid、abundantly来形容李花,保留了原诗“唐棣之华”“华如桃李”的意象,同时,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好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王姬”“平王之子”等人物身份,庞德运用了royal、royalty等明显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词语,并且使用了loyally这一“庄严的”词语来赞颂新人的高贵,也能使西方读者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以上就是通过对庞德对《诗经》“二南”中“礼”的翻译归纳总结出他的翻译特点。

参考文献

[1]袁靖.庞德《诗经》译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PoundEzra.《TheBookofsongs》[M]

作者简介:韩霖(1997年—),女,汉族,河北人,大学本科学历,山西大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