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肝转移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 1

小肠间质瘤肝转移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陈敏捷1敖莹2敖晓敏3

陈敏捷1敖莹2敖晓敏3

(1湖北省十堰市红十字医院442000;2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442000)

(3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公司总医院442000)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224-02

【关键词】间质瘤肝转移原发性肝癌

1病历资料

患者,王某某,男,84岁,系离休干部。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于5年前,在一次例行的健康体检中发现肝脏有异常团块,遂以“发现肝脏异常团块”收入院。入院前,患者自诉有一些纳差,睡眠质量不高,无心悸、胸闷,无明显呼吸困难。自行上四楼无心悸,有少许上腹部疼痛,无明显腹痛、腹胀,无腹泻,大便无稀溏,无大便带血。发病后自感有消瘦症状出现。入院体检:T36.5℃,P76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神志清楚,言语清晰,思维正常,消瘦衰老体态,步入病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和粘膜未见黄染,无蜘蛛痣,面部有老年斑存在。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软,无隆起,无曲张浅静脉,肝区触诊无压痛,叩诊有肝脏的隐痛。肝下界无下移,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未发现异常。双下肢无浮肿。门诊资料:常规体检:肝脏异常团块。入院后抽血检查: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血AFP320ug/L。肝脏CT检查:肝脏有团块状阴影,增强CT示:肝脏原发性肝癌。当时考虑患者年龄偏大,体质较差,并且肝脏手术是腹部的大手术,所以在征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后,决定放弃手术,改用肝动脉栓塞治疗,术后给予抗炎、护肝对症治疗,复查各项血生化指标正常后出院。如此反复在医院做了三次肝动脉栓塞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在做第四次肝动脉栓塞治疗时,在常规检查过程中,无意中在肝脏CT的最下面三层影像中发现了腹部异常软组织团块,立即行下腹部CT、MRI检查,发现在腹部小肠之间有10*8cm大小不规则软组织团块,未与肠腔相通,考虑小肠间质瘤可能。立即完善术前检查,即行剖腹探查术加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左中腹包块约有12*10cm大小,质地软,呈囊实性,被大网膜覆盖,并与部分胃、脾下极、结肠脾曲、空肠粘连在一起,形态不规则,周围无淋巴结肿大。经与胃体、脾、结肠分离术后,包块被完整切除,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小肠间质瘤。术后处理得当,治愈出院。并长期吃格列卫(伊马替尼)维持至今。随访患者四年,复查肝脏、下腹部CT,未发现异常,且肝脏团块也明显缩小,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上并非十分罕见,男性稍多与女性,好发年龄范围55~65岁(已报道年龄17~84岁不等)。GIST发生部位:胃60~70%,小肠20~30%。转移以腹腔种植及肝转移多见,淋巴转移则少见[1]。小肠间质瘤病理诊断往往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文献报道仅3%~38%的GIST有恶性的组织学特征,但却有68%的肿瘤出现临床转移[2],所以本病人在腹部小肠间质瘤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时候,肝脏就有了转移,并且被常规体检检查出来,则本人就主观认为是肝癌,就盲目的进行肝癌的治疗,而放弃了真正的原发病因的检查,从而让原发灶越来越大,以至达到肝脏CT的下面层面都可以检查出来。这就警告我们的医生,要多动手,多做病人的细致体检,不要漏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体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这样,那样病人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少病人的病痛才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所在。

小肠间质瘤治疗:(1)一经发现,都应以尽可能手术切除为首选。因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都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间质瘤淋巴结转移率低,若有转移往往提示已处于晚期。(2)介于边缘切除且有生命危险的,应先服用吃格列卫(伊马替尼)(是针对间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3—6个月,在考虑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3]。(3)肿瘤转移不能手术切除或广泛转移性病变的,终生服用格列卫(伊马替尼)治疗。

参考文献

[1]潘宏铭,徐农,肿瘤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376,

[2]黄志勇,章宜芬.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肿瘤学杂志,2001,7(4):243-244.

[3]潘宏铭,徐农,肿瘤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