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林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中学264100
“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这句话,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终身难忘。人在博大的自然中微不足道,他没有猛兽的力量,没有飞禽的翅膀,没有树木的葱绿,没有花卉的芬芳,甚至没有小草坚韧的生命力。人得以成为万物之灵的秘密是,人会思想,人喜欢思想,人善于思想。
走出大学校门,风华正茂的我,满怀激情与渴望,从神圣的科学殿堂到三尺讲台,从莘莘学子到初为人师,我尽情挥洒年少的干劲和热情。就这样,凭借生命的激情与十年寒窗苦读的积淀,我轻松叩开了成功的门环:教学成绩屡屡领先,班级工作项项创优,赞美声不绝于耳,荣誉接踵而至。铺满鲜花和掌声的路在脚下延伸,我在炫目光环的照耀下度过了春风得意的几年。
其实,在那份幸福的背后,我也曾有过隐隐的不安:不是不知道,一劳永逸不应是我追求的精神标本,以不变应万变不该是我向往的神话;不是不知道,这世界变化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是一个学习狂;不是不知道,教师要永远以知识为载体,才会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成为驰骋空间的缰索。但是经过一段光环笼罩的教书生活后,我对新知识有了一种习惯性的拒绝,我的激情也在被光环投下的阴影慢慢吞噬。仅仅的几年,我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衰微,我的学问亦如风中的枯叶,没有一个细胞是鲜活的,我的教学成绩也在一成不变的教法中急速滑落……
当笑容不可避免地僵在脸上,当污言秽语不可避免地迸出嘴边,蓦然惊觉:讥讽、嘲弄早已占据了我的课堂,低俗消极不知何时竟成了我生命的写照。为什么我的心灵正在一天天变得枯寂?为什么飞扬的青春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渐渐淡漠?为什么年少的激情在柴米油盐中点点失落?猛然间驻足反省,才发觉自己失却了最可贵的东西——“思想”。
因为没有了思想,我们看不清各种纷繁迷离现象的实质;因为没有了思想,我们搞不清诸多论调尘嚣的孰是孰非;因为没有了思想,我们成了各种潮流的应和者;因为没有了思想,我们是流行术语的复制者;因为没有了思想,我们只能给学生以肤浅。诚如吴非先生在《我美丽,因为我思想》一文中所言,教师没有了思想,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这样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在他们的指引下,我开始读书,怀着一分虔诚,怀着一分敬畏,不敢有丝毫的轻慢,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我的心灵在一次次阅读中慢慢温润起来,我深深地感悟道:信仰是做人之本,敬业是做事之本。在与大师的对话中,远离浮躁,不知不觉静下心来,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平静使“工作着是幸福的”成为可能,读自己的书,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事,钻研自己的课题,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埋首于书堆,钟情于教育,不断地去思考、去写作、去求索……
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争辩,敢于碰撞,这样才会冒出更多思想火花。
海德格尔说:“真理还有一种生成方式,那就是思想者的追问。”我不知道我是否因思想而高尚,但我知道因思想而沉静和恬淡、因思想而宽容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