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蕊付永祥(泸西县午街铺镇凤舞小学云南泸西652400)
激励学生是一门艺术。马克?吐温有这样的感慨:“靠一句优美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但是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必须适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材”施“语”,使激励性语言细心定位于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台阶上,形成激励性语言的梯度,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教学效果的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喜欢听表扬”的特点,宜用“说得真好,老师亲一下。”“画得最好的奖励一朵小红花!”“我们用掌声鼓励!”等等富有意趣的诱导性语言。根据中年级学生辨别能力增强,喜好竞争的特点,老师宜用“看谁手最巧!”“看谁得第一!”“看谁胆子大!”等语言;要注意激励性语言趋向平衡,如用“不错……很好……太好了”“画大点就好了……比刚才好多了…….终于画完了……”,这一组组语句有利于实现课堂中师生信息、情感的自然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高年级学生辨别能力初步形成,自尊心强的特点,宜用“试一试”“老师相信你”“画得再细腻一点”等沉稳、现实、接近学生心理实际的激励性语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要适应学生的心里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激励的事实,选择程度适当、繁简适宜、数量适中的激励性语言。美国果维斯博士指出:“适当的赞美与事实相符,才能使孩子建立真正的自我评估体系,否则只能产生负面效应。”所以,适度的激励性语言,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激励要有量度控制。过多、不和谐的表扬语,只是一种花架子,反而引起学生的心理偏差,影响学生知识信息的吸收。其次是密度调节。教师的激励语言不能“脚上扣铃铛——走到哪响到哪”,张口就说。这样,学生姑且听之,内心耐烦,情绪抵触,只能是“言者谆谆,听之藐藐。”激励性语言恰到好处,才能妙语生花。如课堂上动员学生认真画画和做手工时,“老师再给你一个机会,下次你一定能画好,你能行!”老师鼓足了学生的干劲,达到了学生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效果;当学生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试试看,慢慢来,你一定能做得好”老师肯定了学生的长处,委婉真切,和学生一起来克服困难。
3.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励性语言要新鲜活泼、生动自然、富有感召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激励性语言,做到因人而异,自然贴切,不乱贴标签。对一些思维敏捷却粗心的学生,应用暗示;对一些孤僻却自负的学生,运用讨论式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感到老师全面、公正地看待自己,又不致滋长骄傲情绪和产生自卑心理。虽然方式不同,收效却异曲同工。
总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师心中有“度”,精心编织激励性语言,才有利于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实现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达到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