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急诊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影响分析

/ 3

48例急诊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影响分析

欧小萍王寅冰(通讯作者)

欧小萍王寅冰(通讯作者)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研究对象排除了合并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重要病变患者。并排除了额肺栓塞、重要脏器肿瘤、外周血管血栓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采取抽签分组的方法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4例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组24例给予传统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39.21±1.21)分钟、16.67%、83.33%,对照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60.32±3.21)分钟、41.67%、62.5%,可见观察组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急诊治疗时间,降低病情复发,且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传统护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96-02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持续、急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畸形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快,病情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上持久、强烈的胸骨处疼痛[1],并且经给予硝酸酯药物治疗没有完全缓解,查心电图可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患者会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而出现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发生。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日常护理情况具有密切关系,所以临床上近些年越来越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快速、准确的护理干预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预后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近些年该病在中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存在逐年增加的现象,为了正确患者急救的时间窗,对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急诊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本文特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进行分组性研究分析,现将相关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研究对象排除了合并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重要病变患者。并排除了肺栓塞、重要脏器肿瘤、外周血管血栓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采取抽签分组的方法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4例,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81岁,平均年龄为(60.32±2.12)岁;对照组24例,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的51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为(59.87±2.02)岁。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全部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已排除失访、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病例,两组患者在分组上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干预。即按照常规患者入院治疗程序遵医嘱进行急诊治疗。

1.2.2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主要流程如下:(1)第一时间成立该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应急小组,小组成员有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护士,该小组在组建前接受过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应急演练培训,对相应临床知识操作了解程度高,护理应急小组要广泛征集科内专家的临床意见,查阅相关资料,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等级责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专职化急救护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根据患者的数量、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难易程度增加或减少上班时间,护士长和护士均要按照制定的排班模式进行上班。每个班次安排1名组长、1名责任护士、2名辅助护士组成,并要定期对排班的合理性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质量;(2)小组第一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护理时间表格,按照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主管医生随时的追踪。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急救技能、规范护理、路径实施等,在培训和专业教育后要对护士进行相关考核或者实战演练,从而达到规范护理行为,掌握路径实施步骤的目的;(3)在就诊程序上,针对这样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程序,直接、快速让患者进行就诊治疗,优先实施急救,简化挂号、收费程序。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分诊护士要对患者进行早起检查和初步判断,要在患者接诊的半分钟内完成问诊的全过程,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使患者马上进入急诊护理路径。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先抢救在挂号,急诊分诊护士要在接诊后立刻用平车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同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在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后,护士长要统一指挥和调度,采用定人、定时、定岗、定则的原则使值班护士立即进入抢救工作中来,将危机值报告制度稳步落实;(4)整理护理干预时间安排紧凑,避免时间的浪费,护理人员实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已进行的检查以及结果,方便随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首先建立气体通路,然后进行血压和血样的检测,并要建立静脉通道,在血压、血氧、心电等的检测完毕时,要为患者采集血液样本和做心电图,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也可给予吗啡进行镇痛治疗。在严密监控患者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同时,要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肌梗死并发症后,要将患者立即送入手术室进行抢救;(5)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安抚工作,通过耐心讲解强调及时治疗重要性,平稳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让家属配合做好相应的饮食、护理工作[2]。

1.3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检验方法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时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观察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39.21±1.21)分钟、16.67%、83.33%,对照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60.32±3.21)分钟、41.67%、62.5%,可见观察组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治疗、随访、满意度情况(例)

组别例数急救时间(min)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24例39.21±1.2116.67(4)83.33(20)

对照组24例60.32±3.2141.67(10)62.5(15)

χ2、t检验24.341418.2128.34

P<0.05<0.05<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持续、急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畸形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病快,病情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持续、急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上持久、强烈的胸骨处疼痛,并且经给予硝酸酯药物治疗没有完全缓解,查心电图可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患者会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而出现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发生,近些年该病在中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多患者病情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的,患者会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出现血栓,主要常见的诱导因素有:过重的体力劳动,例如:负重上楼以及强度过大的体育活动,这些都可以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情绪的快速变化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暴饮暴食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会因为血脂浓度的上升而出现血液粘稠度的上升[4];温度的快速变化、便秘、饮酒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5]。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日常护理情况具有密切关系,所以临床上近些年越来越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快速、准确的护理干预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预后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急诊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

本文研究发现:经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39.21±1.21)分钟、16.67%、83.33%,对照组急救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60.32±3.21)分钟、41.67%、62.5%,可见观察组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重点:第一时间成立该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应急小组,护理应急小组要广泛征集科内专家的临床意见,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等级责任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专职化急救护理模式,每个班次安排1名组长、1名责任护士、2名辅助护士组成,并要定期对排班的合理性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质量;小组第一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护理时间表格,按照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主管医生随时的追踪。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从而达到规范护理行为,掌握路径实施步骤的目的;在就诊程序上,针对这样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程序,直接、快速让患者进行就诊治疗,优先实施急救,简化挂号、收费程序。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分诊护士要对患者进行早起检查和初步判断,要在患者接诊的半分钟内完成问诊的全过程,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使患者马上进入急诊护理路径。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先抢救在挂号,急诊分诊护士要在接诊后立刻用平车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同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在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后,护士长要统一指挥和调度,采用定人、定时、定岗、定则的原则使值班护士立即进入抢救工作中来,将危机值报告制度稳步落实;整理护理干预时间安排紧凑,避免时间的浪费,护理人员实时掌握患者的情况,已进行的检查以及结果,方便随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首先建立气体通路,然后进行血压和血样的检测,并要建立静脉通道,在血压、血氧、心电等的检测完毕时,要为患者采集血液样本和做心电图,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也可给予吗啡进行镇痛治疗。在严密监控患者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同时,要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肌梗死并发症后,要将患者立即送入手术室进行抢救;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安抚工作,通过耐心讲解强调及时治疗重要性,平稳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让家属配合做好相应的饮食、护理工作。

结果说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对于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水平,改善预后,降低复发有重要临床价值,通过分析作者认为:(1)前期的培训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应急小组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抢救质量,大家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默契程度,对于急诊流程的合理安排,大大缩短了治疗、检查等待时间;(2)由小组专人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细节讲解,有效缓解了患者家属对于主管医生的追问,节约了主管医师的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3)所成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抢救小组,由于小组成员在抢救中十分清除自己的分工,协助良好,最大程度缩短了患者的抢救事件,也降低了相关检查的评估时间。

同时,在急诊护理干预后,患者度过了急性期其病情会逐渐趋于平稳,对于抢救成功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回家自行护理,但是在出院前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以避免病情的再次发生。主要健康教育指导要点主要有:(1)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治疗,定期回院进行复诊;(2)避免出现情绪激动,培养安静的兴趣、爱好,树立对病情的治疗信心,不要多度劳累;(3)选择一些合适的运动方法,按照病情的实际情况、患者的年龄、个人的兴趣,合理安排日常运动项目和运动量,一旦发生不适了解如果自我保护,随身携带身份证件和家人的电话信息;(4)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注意饮食,避免饮酒、吸烟。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急诊治疗时间,降低病情复发,且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新霞,桑红琼.急诊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4):338-339.

[2]杨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改善急性急性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4,3:85-85.

[3]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4]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57-559.

[5]苏涛,罗斯娜,等.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缩短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70-1272.

通讯作者:

王寅冰、1974年出生、女、江苏无锡、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