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635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更昔洛韦治疗IM值得推广。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更昔洛韦
AnalysisforClinicalfeaturesofinfectiousmononucleosisin151children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clinicalfeaturesof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MethodRetrospectiveanalysisandsummarythesymptoms,signs,laboratorytestsandtreatmentofIMin151casesofchildren.ResultFever,angina,hepatomegaly,splenomegaly,swollenlymphnodeswasthemostcommonclinicalmanifestationsofIM,andnasalcongestion,eyelidedemawasalsotwoimportantsigns,detectionforatypicallymphocytesinperipheralbloodappearsandEBVantibody(VCA-IgM)canhelpcomfirmthediagnoses;TheeffectionwasexactforganciclovirtreatIM.ConclusionPaymoreattentiontotheclinicalfeaturesofIMwashelpfultoachievediagnosisearlierandcorrectlier;treatmentofIMwithganciclovirshouldbepromoted.
【Keywords】infectiousmononucleosis;clinicalfeactures;ganciclovir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9-1125-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儿童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不一。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51例IM患儿进行临床分析与总结,以探讨其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51例IM患儿,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
1.2方法将151例IM患儿分成~3岁,~7岁,~14岁三个组,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比较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及采用传统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在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上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性别及发病年龄男96例,女55例,男女之比为1.75∶1。发病年龄为4个月~14岁,平均4.15岁。4个月~3岁组69例(45.7%),~7岁组42例(27.8%),~14岁组40例(26.5%)。7岁以下儿童占73.5%。
2.2临床表现发热139例(92.5%),其中38.5℃以上124例(82.12%);咽峡炎110例(72.85%),其中有白色分泌物附着54例(35.1%);肝脏肿大126例(83.44%),颈部淋巴结肿大116例(76.82%),脾脏肿大93例(61.59%);双眼睑水肿82例(54.30%);鼻塞75例(49.67%);皮疹18例(11.92%);明显黄疸2例。无死亡病例。临床表现与发病年龄的关系见表1
2.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109/L者123例(81.46%),所有病例均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平均15.35%,淋巴细胞比率平均79%。肝功能检查中ALT、AST单独或同时升高者65例,轻度贫血20例,中度贫血6例。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者共16例。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128例阳性,阳性率85%。
2.4入院后由家长决定是否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其中98例采用,53例未采用而给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予青霉素、维生素C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前者给予更昔洛韦10mg/(kg.d)+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滴,2次/d;后者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7~10d。疗效判定标标准:用药1d内体温开始下降、3d内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一般情况好转为显效;用药3d内体温开始下降、5d内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缓解为有效;用药5d体温仍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无缓解为无效。利巴韦林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3.58%;更昔洛韦治疗组显效79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88%,后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3例出现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见表2。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脏器较多,早期不容易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本组资料中,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是IM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以往的报道一致[2,9]。眼睑浮肿,鼻塞亦是IM的重要体征,国内报告[4]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眼睑浮肿发生率为45.7%,发生率仅次于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肿大,明显高于脾大、皮疹、扁桃体分泌物等,提出眼睑浮肿应看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体征之一。本组资料显示各年龄组眼睑浮肿发生率也明较高,与既往的研究一致[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全身多脏器功能都可以受损,最易受损的还是肝脏功能和血液系统。本研究资料显示,在实验室检查方面,主要表现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只有6例<3岁患儿的白细胞减低,≤7岁患儿的淋巴细胞比值增高更明显,而异性淋巴细胞增高的比值在三个年龄组中无明显差别,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4,5,6]。本组资料肝功能检查发现,年龄愈大,ALT增高更加明显,提示肝功能受损越重,表明EB病毒感染后大年龄段儿童对其的反应更强烈,这可能与患儿的免疫功能较强有关,与既往的研究报道一致[7,8]。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反映EB病毒近期感染,特异性强,本组资料阳性率88%,说明该抗体检测是快速、特异、简便的诊断IM的方法。
更昔洛韦是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临床证实其对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具有很高的活性[10]。本研究显示,更昔洛韦治疗IM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热程、咽峡炎改善、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10%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仅3例出现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认为更昔洛韦治疗IM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2]朱易平,高举,杜惠容,等.1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实用临床儿科杂志,2003,18(11):902.
[3]刘增荣,王嵩忠,魏钰书,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7例临床及实验室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21(2):139~141。
[4]朴金花,孙景辉,杨思睿,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142例分析)。中国小儿血液,2005,10(2):71-74
[5]王晓莉,于洁,徐西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696-698.
[6]张爱民,贺湘玲.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表现.中国小儿血液,2005年10(1):12-13.
[7]方在军,毛平惠,朱朝敏.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肝脏损害特点.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2):153.
[8]ChanCW,ChiangAK,ChanKH,etal.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infectiousmononucleosChinesechildren.PediatrInfectDisJ,2003;22(11):974.
[9]申长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2月8(36):23.
[10]易庆军,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西南军医2011年7月13(4):6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