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犹月

犹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00010)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3.11%,24h内停药的占59.01%,48h内停药的占15.19%,72h内停药的占11.66%,大于72小时停药的占14.13%。无联合用药情况。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有5大类,共9个品种,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为一代头孢菌素(五水头孢唑林)。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需加强管理,合理用药。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027-02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降低患者手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3〕37号)等法规文件,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现对我院28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7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肿切除术、乳腺肿物切除术、颅骨肿物切除术、髋(膝)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检查术、白内障手术)共283例。对283例病历归类并制作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切口愈合情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7号文件等对283例病历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

2结果

2.1手术种类与预防用药时机

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7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排除感染病历)共2159例,其中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83例,使用率为13.11%,术前0.5~2h预防用药274例,占96.82%,术后预防用药9例,占3.18%,无术前大于2小时给药情况。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手术种类与预防用药情况

3讨论

3.1抗菌药物用药指征

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3〕37号),Ⅰ类切口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导致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内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术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本次调查把年龄大于65岁、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糖尿病患者、其他免疫缺陷患者作为易感高危人群,可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3.2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与用药剂量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常用预防用抗菌药物为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或头孢拉定)[2],常用用法为头孢唑林1~2gq12h,头孢拉定1~2gq12h,头孢呋辛1.5gq12h,头孢曲松1~2gqd等。我院常用预防用抗菌药物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五水头孢唑林),对青霉素过敏患者针对革兰阳性菌选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菌选用氨曲南。预防用药前3名分别为五水头孢唑啉、头孢硫脒、克林霉素,头孢硫脒虽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但我市未纳入医保,且价格较贵,因此不推荐首选头孢硫脒。氨基糖苷类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3]。喹诺酮类由于近年在国内的滥用,格兰阴性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3]。Ⅰ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4]。

3.3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与时机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间应在手术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若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患者失血大于1500ml,术中可追加第二剂。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手术前0.5~2h给药可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抗菌浓度。在创面长时间暴露及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等污染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相距时间越长,预防切口感染作用越小。本次调查中,术前0.5~2h内给药的占96.82%,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小部分术后给药(占3.18%)。术后长时间用药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且过度用药反而可能增加二重感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诱导细菌耐药等[5]。医师应严格控制患者术后用药时间,避免抗菌药物过长使用。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机及用药剂量不当、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对相关法规知识学习,增强临床药师的协助和督查作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黎占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4):7-8.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2009-03-23.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1596.

[4]卫生部办公厅.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3〕37号,2013.

[5]张红伟.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A):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