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西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张艳碧

张艳碧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西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将接受正规胰岛素治疗疗效差,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继续接受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结果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对胰岛素控制血糖较差的患者,添加西格列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检测指标,对改善患者血脂、体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格列汀;胰岛素;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061-02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累及人体多个器官。西格列汀是高选择性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可提高肠促胰岛激素水平,释放胰岛素从而起到控制血糖稳定的目的。因此我们拟收集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探讨西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将接受正规胰岛素治疗疗效差,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继续接受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平均年龄(59.3±11.3)岁,男性12例,女性8例;对照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0.2)岁,男性10例,女性10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入选标准:(1)糖尿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自愿参加试验。排除标准:(1)纳入研究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贫血者;(3)对西格列汀过敏者。(3)患有恶性肿瘤者。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严格遵医嘱进行饮食,接受门冬胰岛素30针每日2次皮下注射,根据定期血糖适时调整用量。治疗总疗程为4周。

1.2.2研究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加用西格列汀(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40153,生产厂家:MerckSharp&DohmeLtd.),服用方法:100mg每日1次。治疗总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SPSS18.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当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用量对比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西格列汀基本结构为三氮唑并哌嗪,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的活性,减少胰高糖素样多肽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等降解,从而发挥多重生理学活性。有学者指出服用西格列汀治疗量100mg/d后,可以使胰高糖素样多肽浓度提高2倍,且对二肽基肽酶4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正相关[1]。此外其还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β细胞复制再生[2];(2)增加饱腹感,减少摄食,调节血脂,保护内皮功能。同样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研究组在治疗结束时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优于对照组;(3)抑制胰腺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对胰岛素控制血糖较差的患者,添加西格列汀能够明显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水平,对改善患者血脂、体重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健,胡欣,张峰.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2):175-18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