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

刘俊

刘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432200)

【摘要】目的观察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均经尿道行膀胱病变黏膜组织电切术,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吡柔比星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腺性膀胱炎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21-02

腺性膀胱炎通常是因为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泌尿系统的梗阻或感染等刺激而造成的膀胱黏膜良性增生性病变,发病率高达19%[1]。膀胱炎术后复发几率大,且有可能癌变。目前临床多采用单纯膀胱电切、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黏膜剥脱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既可清除残存病灶,又可预防该病复发[2]。我院运用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对6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4月-2011年8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腺性膀胱炎的患者64例,术前均行膀胱镜活检病理证实。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23-78岁,平均(44.5±3.8)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6±0.8)年,膀胱镜检显示病变位于三角区13例,三角区及颈部9例,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7例,散在4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25-73岁,平均(46.1±2.9)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2.7±0.5)年,膀胱镜检显示病变位于三角区11例,三角区及颈部8例,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9例,散在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部位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④对该实验药物过敏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术治疗,切除范围为病变及周围2cm,深度直达浅肌层。术后1周实施灌注,灌注药物前4h禁水,常规下导尿管排尽膀胱内尿液。对照组予以吡柔比星注射液(商品名称:依比路,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983)50mg以5%葡萄糖稀释至50mL经导尿管缓慢注入膀胱,以生理盐水10ml冲洗导尿管,以防药液残留在导尿管内,拔除导尿管,灌注后患者卧床,采取左、右、前、后四个方向改变体位,共保留1h。观察组予以吡柔比星50mg+高聚金葡素注射液(沈阳协合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0010)10ml按上述方法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6次;之后每月1次,共6次。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1年后每半年1次,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

1.4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②统计各组发热、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尿道狭窄、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正常、膀胱镜复查及活检无异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偶有镜下血尿、膀胱镜复查可见膀胱三角区或颈部黏膜有轻度充血、少许滤泡,病理活检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膀胱镜复查可见异常黏膜,活检报告腺性膀胱炎。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痊愈10例(32.26%),显效15例(48.39%),无效6例(19.35%),总有效率为80.65%;观察组痊愈15(45.45%),显效18(54.55%),无效2(6.06%),总有效率为93.9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痊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n=31)10(32.26)15(48.39)6(19.35)25(80.65)

观察组(n=33)15(45.45)18(54.55)2(6.06)31(93.94)◆

注:vs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1例,其中发热、排尿困难、白细胞减少各2例,膀胱刺激症状4例,尿道狭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48%;观察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其中发热、排尿困难各1例,膀胱刺激症状,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5.1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对照组(n=31)观察组(n=33)

发热2(6.45)1(3.03)

膀胱刺激症状4(12.90)3(9.09)

排尿困难2(6.45)1(3.03)

尿道狭窄1(3.23)0

白细胞减少2(6.45)0

合计11(35.48)5(15.15)★

注:vs对照组,★P<0.05

3讨论

腺性膀胱炎为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易伴发尿路上皮癌,医学专家认为腺性膀胱炎为一种膀胱癌的前期病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等诱发因素刺激有关。文献报道,经尿道电切或激光治疗是主要方法,术后用丝裂毒素、羟基喜树碱、卡介菌多糖核酸等定期作膀胱内灌注治疗能一定程度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复发[3]。

吡柔比星是一种新型半合成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其化学结构在阿霉素的氨基糖4位增加一个吡哺环。这一结构的改变使其抗肿瘤活性明显提高,药物进入肿瘤靶细胞的浓度增高,大大降低了心脏毒性及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并能够快速进入细胞核内嵌入DNA核酸碱基对间,干扰转录过程,抑制DNA聚合酶d和B,阻止核酸的合成[4]。使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阻断细胞进入G1期而干扰肿瘤细胞的分裂、抑制肿瘤的生长,故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5]。吡柔比星在注入5min后膀胱黏膜组织可达到有效药物浓度,10min后药物可到达黏膜固有层深层,由于吡柔比星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不易被膀胱黏膜吸收入血,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高聚金葡素是从一株高效低毒金葡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出来的细菌性生物反应调节剂,该毒素已被证实能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T细胞具有强大刺激作用,促使活化T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有极其强大的杀伤作用[6]。目前,高聚金葡素在肝癌、肺癌、恶性胸腹水、卵巢癌、鼻咽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干预观察组后,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仅2例无效,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65%,显著低于观察组。同时对两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增强了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强了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但不损伤正常细胞有关。由此说明,高聚金葡素与吡柔比星合用不仅能提高吡柔比星的抗癌疗效,还可降低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桂香.经尿道电切加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81-182

[2]张军,袁亚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32例[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53-154

[3]张兆宏,李文广,刘春雨.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腺性膀胱炎[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5):754-757

[4]朱慧华,陈善闻,等.吡柔比星联合高聚金葡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2):99-100

[5]唐良友,何庆鑫.吡柔比星与卡介苗比较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6(8):347-348.

[6]阎昭,陈军.高聚生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6):95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