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饮拮抗雷公藤多甙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致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益肾饮拮抗雷公藤多甙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致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吴桂艳1于俊生2卫艳玲2郑淑芳2

吴桂艳1于俊生2卫艳玲2郑淑芳2

(1诸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诸城262200;2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01)

【摘要】目的探讨益肾饮对雷公藤多甙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肝损伤的治疗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造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以雷公藤多甙和益肾饮灌胃,观察比较各组间肝功能的差异并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甙组,雷公藤多甙及益肾饮合用组。结果合用组与雷公藤多甙组相比,ALT,AST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证实合用组较雷公藤多甙组相比,肝细胞损伤(细胞浊肿、脂肪滴、坏死肝细胞数量)减轻,肝细胞排列整齐,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肝细胞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益肾饮具有肝脏保护作用。

【关键词】益肾饮雷公藤多甙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肝损伤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061-02

雷公藤多甙治疗肾小球肾炎目前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疗效肯定,但同时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临床及实验证实其对消化系统尤其是肝功能有较大影响,可引起转氨酶升高,损害肝组织,从而限制了其临床的适用范围。本实验旨在探讨中药益肾饮能否拮抗雷公藤引起的肝功损害。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试剂清洁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00g±20g,由济宁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造模前预养1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甙组、雷公藤多甙与益肾饮合用组,每组10只。牛血清白蛋白(BSA)购自瑞士罗氏公司,弗氏佐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2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取200g±20g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经测尿蛋白为阴性,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麻醉,常规消毒后经背部切除左侧肾脏,休养1周。

预免疫:实验大鼠足垫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mg加3mgBSA,于1周末、2周末加强两次。3周末,腹腔连续4次注射BSA,间隔时间为1小时,注射剂量分别为每只0.5mg、1.0mg、1.5mg、3.0mg;次日晨加强1次(2.0mg/只)。

免疫:之后每日腹腔注射BSA,剂量从每只0.5mg开始,每日增加0.5mg至5.0mg,继续每周加量1mg至10mg为止。

造模共12周,于12周末宰杀。

1.3实验分组(1)正常对照组:大鼠实验麻醉后只进行游离左侧肾脏后关腹,在预免疫和免疫过程中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造模第5周时灌服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2)模型组:造模大鼠第5周时灌服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3)雷公藤组:造模大鼠第5周时灌服雷公藤多甙片溶液。(4)雷公藤与益肾饮合用组:造模大鼠第5周时灌服雷公藤多甙片溶液和益肾饮。

1.4药物组成益肾饮:当归15g,芍药15g,川芎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5g,熟地15g,肉苁蓉15g。由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制剂科配制,每ml含生药2.2g。按大鼠100g体重每天用量2.2g,共灌胃8周。雷公藤多甙:10mg/片,由浙江普洛康裕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提供。配成4mg/ml;按大鼠100g体重每天用2.4mg,共灌胃8周。

1.5观察指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于12周末宰杀大鼠后取血化验。

1.6大鼠肝脏病理HE染色于12周末宰杀大鼠后取肝脏进行病理切片行HE染色。

1.7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水平取α=0.05水准。

2结果与分析

2.1ALT、AST结果分析见表1,表2。

表1益肾饮对雷公藤多甙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血清ALT、AST的影响(x-±S)

分组n(只)ALT(U/L)AST(U/L)

正常组1053.67±7.69145.67±11.31

模型组1052.00±17.85142.20±43.83

雷公藤组10108.83±55.78300.17±148.29

合用组1069.86±29.12186.57±97.54

表2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

分组P值(ALT)P值(AST)

正常组与模型组0.9350.952

正常组与雷公藤组0.0100.010

正常组与合用组0.3930.442

模型组与雷公藤组0.0110.011

模型组与合用组0.3710.428

雷公藤组与合用组0.0480.041

从表上可以看出,模型组的大鼠血清ALT、AST与正常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本身没有引起肝功损害。应用雷公藤多甙组的大鼠血清ALT、AST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服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后可以引起转氨酶升高,造成肝功损害。应用雷公藤多甙与益肾饮合用组大鼠血清ALT、AST与单用雷公藤多甙相比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模型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雷公藤多甙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鼠在同时服用益肾饮后可降低雷公藤多甙引起的转氨酶的升高,减轻肝功损害,即益肾饮具有肝脏保护作用。

2.2大鼠肝脏病理变化正常对照组及肾炎模型组肝组织基本正常,肝小叶完全,结构清晰。肝细胞未发生变性及坏死改变。汇管区及肝细胞索内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雷公藤组显示肝小叶完全,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淤血,肝细胞浊肿,脂肪变性,小叶周边肝细胞水样变性,严重者呈气球样变,并见程度不等的肝细胞灶状坏死,坏死灶内肝细胞核固缩、碎裂或溶解,慢性炎细胞浸润。

益肾饮与雷公藤多甙合用组大鼠肝细胞浊肿明显减轻。胞浆内有少量脂肪滴,肝细胞坏死少见,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表明益肾饮能减轻雷公藤多甙所致肝损伤的程度。

3讨论

雷公藤,味苦,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的功效,临床上使用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降低蛋白尿、血尿,已经得到证实。但是用雷公藤过程中可引起一系列毒副作用,常在一次或多次应用超常规剂量或常规剂量后,在几个小时至几十个小时的短时间内,产生单个或多个脏器的器质性损害和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亦可产生慢性毒性反应或迟发性毒性反应,但随着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不断发展,其毒副作用明显减轻。其中副作用之一的肝功损害主要以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1]。其机理普遍认为是脂质过氧化的理论[2]。近年研究表明,药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主要为药物在肝内经代谢转化为亲电子基、自由基及氧基,与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或造成直至过氧化而导致肝细胞坏死。

关于雷公藤多甙造成药物性肝损伤的中医机理,乃为外来之药毒侵入人体,首先戕伐脾胃,致脾虚不运,助湿生热,湿热内阻,气机失调进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发黄,转氨酶升高等;或肾炎者,本有肾气亏虚,肾精不足之证;日久则气虚血瘀,精亏血耗,导致肝失疏泄,无血可藏,加之药毒直接入肝伤肝,致使肝失疏泄加重,影响胆汁的排泄,形成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3]。故肝损伤的机理当与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当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本实验所用中药益肾饮是在古方当归芍药散基础上加熟地、肉苁蓉制成。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调和肝脾、祛湿活血为主要功用,方中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调肝、活血化瘀;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助运,化痰泄浊;加味药熟地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使祛湿而不伤正,肉苁蓉温阳补肾,且温性有助于祛湿活血。诸药相配,完成补肝调肝,健脾益肾,活血祛湿之功。脾气健运,水湿正常输布排泄,有助于肝之疏泄;肾藏精、肝藏血,同居于下焦,古有“肝肾同源”之说,故肾精足则肝血旺,补肾有助于强肝。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有降血脂、降转氨酶、保护肝细胞、恢复肝脏功能等作用;白芍对肝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使变性的肝细胞恢复正常,并能降低转氨酶;川芎能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保护肝细胞;白术可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生长,降低转氨酶;茯苓可清除肝内多余的脂肪,减少肝细胞的损害,保护肝细胞;泽泻能促进甘油三脂的运输,清降肝内多余的脂肪;肉苁蓉具有抗氧化功能,使自由基生成减少,从而减轻自由基对肝组织及线粒体的损伤作用,进而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也使Ca2+-ATP酶免受损伤,保证了Ca2+-ATP酶的活性,使肝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保持正常水平,避免由于胞内钙超载而导致线粒体PLA2活性的升高。

本实验研究表明以雷公藤多甙和益肾饮合用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既能发挥雷公藤多甙的抗炎作用,又更好地拮抗了由雷公藤多甙引起的肝脏毒性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玉凤,邓惠英.雷公藤多甙致肝损伤的临床报道[J].中医药研究,1997,13(5):20.

[2]沈杰.几种常用肝毒剂肝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J].生理科学进展,1990,21(1):70.

[3]彭勃,苗明兰,王宇亮.保肝解毒胶囊对雷公藤多甙片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M].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