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微电子技术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王茜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应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进行改革。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是关系到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针对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即理论合格的并有潜力有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微电子技术系结合本院的办学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拟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1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构造是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环节,在深入调查了市场需求和每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后,微电子技术系进行了以下八项改革(称之为八化准则):1.1基础理论扎实化。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该生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考核的方式之一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度,因为基础理论是后继工作中专业知识深入应用的重要支撑,因而在改革措施中首先明确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如电分、模电、数电等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和改变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1.2课程设定就业化。课程的设定根据企业需求而设,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在不同就业方向上需要重点学习些什么课程,从而缩短学生学习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全面实现人才培养为社会需求服务的教育理念。比如:ARM硬件开发方向,根据各企业需求调查,制定了嵌入式C语言设计、电路板PCB设计、ARM体系架构、ARM处理器及硬件驱动开发、ARM实验等专业课程。
1.3核心课程工程化。在整个课程体系培养中,最体现专业特色的就是核心专业课程,以往核心课程的设定是以理论为主,现在根据工程需求,在核心课程中融入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具体改革措施为在讲解完一个理论知识点后,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为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组进行案例开发,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引导和点评,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理论知识点的讲解。
1.4实验课程分层化。实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课程,而以往的实验课程内容基本是一刀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验内容如果简单了,程度好的学生“喂不饱”;实验内容如果难了,又打击程度较差的学生。本次改革将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分层设置,分为基本内容和发挥内容两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程学习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5就业实训增强化。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是从大二开始的,到大四开始找工作时很多专业知识已经开始淡忘,为了让学生在就业市场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大四时增设就业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整合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最后的就业冲刺做好准备。
1.6课程衔接系统化。由于不同课程的教材和授课教师各不相同,教材又是由教师自行选定,所以必然带来课程衔接上的一些脱节或重复,针对这一现象,对课程衔接进行了系统改革,在所有课程教材的选择上统一组织教师参与讨论,避免教材的重复或内容的脱节;教师规范教案,在教案中明确课程内容、侧重点以及与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组织教师对各专业方向编写系列教材,通过教材建设的系列化更好的实现课程衔接的系统化。
1.7选修课程丰富化。国内IC产业要发展,需要的是一条“人才链”,而不仅仅是工程师,如市场人才、项目人才、生产管理人才三类人才需求业已凸现。如何帮助学生开辟更广泛的学习领域,让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机会?增设难易程度不同的选修课并尽量丰富选修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课的学习。
1.8征集意见广泛化。课程体系的制定不应该仅仅是教学口的事情,因为是面向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必然涉及到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工程实训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就需要征集学生自身、就业部门、学工部门、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并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2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执行要靠教师,如何实现以上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是努力发掘教师的不同特长,打造一支全能的教师队伍。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进行老带新的助教制度,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并定期进行考核;对擅长授课的教师,排课时多分担课程的讲解,同时努力提升实践能力;对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更多的承担纵向和横向的科研项目,并增强教师的授课经验;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能力都很强的教师作为骨干带头人,组织成立专业团队,带领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科研实践,将研发的成果推向市场,将企业的项目引入校园;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了解行业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承担起新课程的开设;鼓励实验教师深造,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的实验教学队伍。
3学生分层培养无论人才培养模式提得有多好,最终的衡量标准还是取决于学生的受益面,如何将性格爱好迥异的学生都吸引到改革体系中来,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就业方向对他们进行分层培养:对实践操作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一是提供机会和场所,每周安排教师进行组队训练指导,通过竞赛、科研、实践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文档能力和协作能力,二是与企业沟通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对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组织考研辅导、出国咨询、交换生交流等讲座提供尽可能多的深造途径。
4资源平台建设资源平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努力开拓与专业核心课程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自行研发实验平台和实验教材,整个课程平台实现系统化;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认真严谨的维护和建设能反映本系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验室,为实践实训课程提供先进的教学平台;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课件共享、案例共享、试题共享、专题共享,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四是建立各种专业特色QQ群,将已毕业的优秀的学生加入各个群。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探索、创新和改革,最终达到培养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1张国林等.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报,2012.112许为民.论独立学院的三个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6(8)作者单位: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