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王云祥

王云祥

摘要: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主体方面出现些可喜的变化,但仍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保持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生角色

作者简介:王云祥,任教于浙江省上虞市丰惠中学。

《学记》如是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即良冶的儿子未必一定学习冶炼技术,可以凭个人的兴趣去学习裁缝技术,同样,裁缝的儿子也可以学习冶炼,一切由学习者根据个人兴趣而定。

宋代先哲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些都是强调调动主体兴趣的重要性。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主体的原动力主要在于兴趣,其主动性发挥程度取决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大小。为此,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目标定位的合理化

整合务实的教学目标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建构的逻辑,而且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确定目标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学生的进程、状态和程度是目标调整的主要依据。在课堂上实现这三种教学目标合理的交融和整合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数学学习中学生角色明确化

每个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身份,譬如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教师,对家庭而言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对社会而言是合格的公民。同样,学生的角色也有多种,就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也存在着两种角色——学习者与探究者,在教学中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两个角色,并真正的融入其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以问题作为探索知识的主线,以教师的导、学生的议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升华。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让他们学会了自己预习、列预习提纲、写小结、出自测题,而且还找到了结组评价、互测的好办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内容确定的艺术化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教师教学如果只是书本知识的再现,学生自己也能看懂,哪有兴趣可言。教师要做艺术家,在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上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不是照抄教学参考书,不是照搬网络的,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而且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把教学内容艺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模式上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新课程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对于数学课的要求是:使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比如,在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材上的定义隐去了椭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为了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椭圆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上首先进行师生纵向交流,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明确学习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分几个步骤进行:

(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②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③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学生亲自经历了实验,同伴间相互交流、与他人合作探究数学概念问题后,对椭圆的定义会掌握得更好。而且同龄人在比照心理、表现欲望方面得到满足,使这种横向交流非常活跃。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口才,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龄人的讲解最能让人接受,极大的弥补了班级授课制讲究整齐划一,忽略因材施教的不足。这种横向交流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培养开放型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提问中的策略化

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以问题为经线,通过双方的探讨,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程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德加默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交流是教学的本质,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问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知识的理解?该如何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提问原则可供参考:

(1)承前启后原则。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推进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扩充和迁移,又能升华原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2)新颖性原则。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具有新颖性,特别对问题的背景更要有新奇性。

(3)有序性原则。在问题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有序性、连贯性,层层递进,通过一系列问题的不断解决,从而克服课程中的难点,它是一节课的向导和路标。例如在讲算法语句时,可以问:“上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赋值语句、条件语句,知道了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的使用方法,如果这两个语句一起使用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能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呢?”短短几句话,使安静的教室“乱了”,只见有的同学在思考着,有的同学在讨论着。这时就可以问:“下面有几个问题,哪些只用赋值语句或只用条件语句可以解决的?哪些是要同时用赋值和条件语句才能解决的?”通过层层设问,有效克服本节课重点、难点,获得良好的效果。

(4)欲擒故纵原则。例如讲排列组合的第一节课时,我们设计问题:“如果从我们年级里随意抽取50名同学,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少?估计一下你的范围。”并在黑板上写下:A20%以下B20%—50%C50%—80%D80%以上。请同学们选择,几乎所有同学都猜测是A,极少数选B、C,而D更是无人问津。当我告诉它们这种概率高达97%以上时,个个目瞪口呆,为什么?这是学生热情高涨,很急切想知道为什么?甚至想一口气学完这一章内容。因此,精心设计好一节课的提问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探究的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巧.数学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11).

[2]陈亮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3).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丰惠中学

邮政编码:312300

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terestinMathematicsTeaching

WANGYunxiang

Abstract:Mathematicsteachingaftercurriculumreformwaslaunchedbreakspreviousteachingpatternsandbringschangesinconcerningstudents’subjectiverole.However,therearestillproblems.Howtoimproveandmaintainstudents’learninginterestbecomesanimportanttopic.

Keywords:mathematicsteaching;learninginterest;students’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