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策略

刘文峰

刘文峰张店区绿杉园小学255000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7-139-01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之间大部分交往都是在班级中完成的。面对四、五十个人的集体,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较多的是集中在少数优秀和落后的部分学生身上,多数学生的动力标准落脚在达到基本标准上,学生个体的努力对班级体的影响较小,体会不到进步的成功感,进步动力不强烈。如果范围缩小致四、五个人的群体中,个体的表现对集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能较明显的突显个体的重要性、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个体的进步意识,同时也潜在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班级体内采取小组化的合作学习、管理,更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完成教学和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践中,采用小组化的合作学习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组织准备,合理分组

小组组建开始,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班级座次安排时,同组人员集中在一起,便于交流。每个组的人数控制在四至六人,不宜过多,否则不利于组内的意见交流。如果组间水平差异过大,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宜采用优、良、中、差均分的分组模式。对于班级中极个别特殊的学生,可由班主任建个自己管理的流动小组,此组人数不定,可根据平时表现随时与其他组整合。各学科小组的管理,应做到人员统一,不能因学科的不同,学生个体处于不同的小组中。

二、人员分工,建章立制

一个健康的集体,必需有人员的分工。在小组管理中,要确立每一名成员都是为集体服务的思想,避免在学生中出现“当官”、“权利”等过重的思想,要尽量多的渗透“服务”、“责任”等意识。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别及个性,确立组长、副组长等人员,明确责任。在对小组管理之前,首先要群策群力,制定班级小组量化制度。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觉得自己的每点学习进步都是在为整个集体而努力,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而努力。在量化制度的制订中,注意奖励与惩罚的结合,避免只奖励不惩罚或反之,这其中,正面奖励应占主要部分。

三、合理指导,随时调控

小组管理中重要的一点是民主管理,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可以实行组长轮流担当的做法。

有了小组竞争,往往会发生一些孩子们之间经常的相互攻击或褒扬自己、贬低其他小组的行为和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标志着学生已经有了高度的责任心,只不过他的目光只是放在自己的小组上,这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引入规则、法制的概念,严格执行小组量化制度,讲事实、求证据,对“诬陷”、“造谣”等行为,执行警戒和惩罚制度。同时,根据实际随时调控,可以把班里的十几个小组进行自由组合,每三个小组形成了一个小队,而且每个小队的三个小组每周都轮换,这样每个小组都有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都有了联系,使整个班变成了一个既有竞争,又坚强团结的整体。

四、细化评价,激发动力

在小组评价各项指标中,学习指标应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可以将作业、课上表现、测试成绩等均量化为积分予以评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个人的学习情况对集体成绩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内驱力。可以对积分高的小组进步表彰,让表彰的级别提升到年级组或学校,以此激励小组的整体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纪律、卫生、午餐、放学等各项内容,都可以融入到对小组的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各项发展。

五、小组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小组化管理方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合作技巧,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要有相当的独立性,因此在小学阶段,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可适当加以培养。

其次,学生的自主管理总有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在管理初期,需要教师的积极扶持,然后再适时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第三,小组之间的过度竞争,会使班级分化成几个“预设”的帮派,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引导建立一套竞争规范,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同时竞争要以发展提高为目的,并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发挥各小组组长的带头作用,加强对组间合作的积极引导。

小组化合作学习管理的实施,使班级的管理分割成了若干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群体,既灵活,又有内在的动力,实现了化繁为简、百花合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