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语文的备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谈聋校语文的备课

王新

王新(承德市特教学校河北承德067000)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他们的头脑是健全的,与正常孩子一样有着对知识的向往。作为聋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残缺的花朵也能得到知识的灌溉,始终是激发我探索教学的动力。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把功夫花在备课这一环节上,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该如何备课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好“预”字文章?

1.“预”的内容体现在通观全局,领会意图,掌握课标,把握教材

作为教师在开学前应该仔细阅读本学科的整套教材,对每个重点以及语言点项目在本学科段所处的位置一目了然,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课书”的过程。这说明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并掌握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每个阶段的教学目的、任务,了解整个课程设计量,掌握教材的全局、思想内容、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度和深度,编排单元和分类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衔接的相互联系,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做到胸有成竹。

聋校语文教学,就培养目标和有关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与普通中小学相同,即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看)、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聋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看话、学话、阅读、运用)。根据聋生听力、语言残缺而视觉、触觉反应敏捷的特点,发挥聋生视力优势,无论学词、学句或学文都通过“看图”,然后“图文”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图中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又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发挥图的作用,拓宽思路、展开联想,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发挥学生思维,真正达到对“字、词、句、篇(段)”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加深对句和段的理解,通过“习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读、说、写”的整体教学任务。

2.“预”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做到“备课备人”

备课既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基于学生和为了学生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高效的教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学才是真实、朴实和扎实的教学,教师必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和需要。了解学生,要从教材的思想内容考虑,教师首先从聋生有听力和语言能力方面的缺陷,充分估计学生阅读课文后会有哪些与正常学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想法,思维方式会有哪些与正常学生不同,这些不同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又不能言表,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难以辨别。同时,从教学的内容考虑,各年级教材都有它一定的知识面,就是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又集中体现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中。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学生能否与教师配合,主体与主导能否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掌握分寸,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真正做到“备课备人”。

3.“预”的重点体现在教法和学法上

自古至今“教无定法”。同一教材,不同教育和教学班级,因研究的深浅程度不一,其教法不一。但“教有佳法”,从事聋生教学,与正常学生不同,通过语文教学、补偿听觉和语言功能的不足,发展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在备课中重点学习和掌握教学改革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就是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著名学者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聋生由于听力和语言的缺陷,我认为教师备课时要遵循“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统一的原则”,“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进行分类教学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联系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尽量弥补聋生听觉语言残缺的不足。

4.“预”的深化,在于注重作业设计和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和课后练习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载体,探索作业设计和课后练习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能力。作业和练习内容的安排要遵循由易到难,先理解再运用的反复练习过程,要充分考虑以旧带新和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聋生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导致聋生的遗忘速度超过正常儿童。而心理学家认为和遗忘作斗争的重要手段是反复练习,而在聋生的教学中“反复练习”并不是单一的重复出现,而是运用多种形式加深练习内容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其实就是一种预设: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情况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收稿日期: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