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钳工工艺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3

中职校《钳工工艺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张建刚

——以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为例

张建刚(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上海201800)

【摘要】本文总结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机电专业钳工工种教学改革经验,分析在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中《钳工工艺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实践导向、项目引领、做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改革理念,就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阐述,就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给出了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实践导向,项目引领,做学结合,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3-084-02

《钳工工艺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门工艺课,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上来讲,它是属于专业理论课。其主要内容是分析钳工专业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工艺方法;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本工种各项操作技能、操作工艺的系统理论;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师在课堂内完成。从课程特点上看,该课程内容主要是钳工操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技能的形成就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中职教育应突出"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分明,理论课的陈述性知识与实践课的程序性知识建立不起有效联系,矮化了课程的实践性。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课程体系旧框架没打破

理论课与实践课虽然说可以从课程内容上加以衔接,比如在《钳工工艺学》的基础上再配以《钳工操作》课程。《钳工工艺学》采用课堂教学模式,《钳工操作》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但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框架终没被打破。其结果是:学生不断地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环境中转换,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中嫁接联系,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却无所适从。有的同学虽在理论学习中成绩优良,但是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却建立不起有效的联系,操作技能不能很好、很系统的掌握。

(二)理论与实践课教学环节衔接度难以把握

以理论教学为形式的《钳工工艺学》偏重学生的认知,也就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在常用量具的教学中,重点讲述各种量具的读数原理。以实践教学为形式的《钳工操作》却偏重学生的动作技能,也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同样在常用量具的教学中,注重的是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保养。两类相互联系和紧密衔接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却由不同的教师和教学方式来实施完成,因而造成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把握准确的度,有时知识脱节,有时重复教学,既浪费了课时,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技术和设备限制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只能满足于一般的文化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但是对于《钳工工艺学》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在基本技能(锯削、锉削等)的教学中,老师要进行教学演示,但是课堂教学没有钳台,学生也就不能获得直观的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要领。而实训车间又缺乏必要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针对现实状况,有些学校开始尝试教学改革。有条件的学校实施专业课教师跟班教学的模式,即由专业课老师同时兼任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有的学校干脆将工艺课放到实训课上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谓没有效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衔接,但是还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前一种方法看,还是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对独立的问题,后一种教学模式则大大侵吞了实训课的课时;在教学内容上两种方法也没有完全相互渗透,因此钳工工艺课的改革必须建立在实践理论一体化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近年的教改实践来看,钳工工艺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应遵循"实践导向、项目引领、做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思路。

(一)衔接教学内容

从教材着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钳工工艺学》和《钳工操作》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内容编排以操作项目形式,相关理论知识围绕一个具体操作来展开,也就是所谓的按照每一个具体操作项目进行理论支撑与动作技能的整合。比如,锯削课题项目的教学,传统的理论课内容主要为:锯削的概述、锯弓、锯条、锯条的安装、锯条选用、起锯方法等。钳工操作课则重复了锯弓、锯条结构、起锯方法、锯条选用等内容,其重点是锯削运动的操作要领、锯条的保养维护、锯削质量的成因分析。可以说各有偏重,但还是无法有机融合。新的教学内容则为首先将锯削操作作一个简要的概述,然后分成若干个项目课题进行知识分解。如,一般材料的锯割、硬材料的锯割、软材料的锯割、管子和薄板料的锯割、深缝锯割……将原来融通的知识体系分解到某一个具体的操作上。那么通过每一个课题的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自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架构。通过分课题的练习,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对各种材料、不同形体锯割的知识联系,以及所选用的方法和对锯条的合理选用等,避免了学生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后再套用到实际操作上。

(二)转换教学形式

打破纯理论课与纯实训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从两者中间划分出来,并给予相应的硬件条件,形成"做学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

1.课时分配。将《钳工工艺学》理论课时划拨给实训课。《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钳工专门化课程(三年制)的课时数为1092学时,占总课时的33.94%,再加上504学时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实训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2.9%。保证并增加实训课时数是体现以"实践为导向"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可将专门工艺课并入实训课时,保证实习、实训课的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2.配备一体化多功能实训教室。钳工实训车间还应配有相应的专业实训教室,实训教室配备必要的实训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钳桌台、台式钻床等钳工常用的教学用具;对于专门化方向更突出的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等还要配备相关的典型教具和基本设备,并配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实训教室的功用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操作示范、归纳小结等。

(三)打破教师界限。

打破原来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界线,形成以专业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比如以"1+2"的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教师团队,所谓的"1"就是一名专业课教师,"2"就是两名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实行合作教学模式。专业教师主要负责项目课题的规划和知识结构的搭配,实训教师主要负责围绕项目课题的技术支持。基本功的训练是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的,那么这种训练就应在实训车间中进行,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教学。而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则由专业教师为主,实训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助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分别在实训教室和实训车间内完成。比如在锯削项目课题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先由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室进行集中教学,对锯削课题进行概述讲解,对分课题项目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并操作演示,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可以采用在实训室分散教学的办法进行,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分别予以巡回指导。这样就可以解决学与练脱节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正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快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将钳工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是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变,目前最大的障碍受到教师双师型的教学能力的制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原因一是培养成本很高,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据统计:2004~2007年期间,我国中职校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业教师分别为2.85%,2..92%,3..05%和3.32%,要大规模培养使95%以上的专业教师都具备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二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6~18岁是技能学习的最佳时期,大部分的理论教师已错过了动作技能学习的最佳时机,而部分的实训指导教师的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如果硬要把他们都培养成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则有点勉为其难,也不符合教师生涯的发展规划。在大众工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证明在提升教师"双师能力"的同时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更为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提升教师"双师能力"的主要措施有:

1、新招的大学毕业生或35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必须下企业锻炼培养,并要求在3-5年内考出高级工以上的技术等级证书。

2、技能突出、有一定实践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大专及以下的实训教师,送到高校进修。

3、进行全员分层培养,对于专业骨干教师实施1年下厂"精培养",对专业教师实施寒暑期进厂实践"广培养",对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企业文化"泛培养",使得教师的双师型教学能力得到普遍的提高。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主要措施有:

1、以老带新,形成校内培养团队。将已具备双师型教学能力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团队教学的形式促使年轻教师的尽快成长。

2、将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组合,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大众工业学校前几年同期引进了两名实训教师,一名能工巧匠型的钳工实训教师,50岁左右,技校毕业后一直在企业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达到了技师的水平;另一名是机械专业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拥有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职业资格达到高级工水平。学校都给两人委以独立带班的重任,但是教学效果却都不理想。能工巧匠型教师教学很努力,但是指导学生的能力却不高,也就是说能做却不能说;而大学生教师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的头头是道,但是学生并不能把理论转化到实际操作中,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后来学校采取团队教学的办法,让这两位老师和另一位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模式见本文前述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两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提高(提高效果见附表),现在他们的独立带班能力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所以笔者认为团队教学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双师型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是可以广泛推行的方法。

附表: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部分班级2010-2011年度

《钳工三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情况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9年度职教教改论坛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钳工工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黄强、张燕逸、武任恒《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6、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人技术理论培训教材《初级钳工工业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戚明、胡苏宁《生产实习教学法概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