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CT诊断胆系结石的结果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超声与CT诊断胆系结石的结果对比分析

蒋冬轶

(广汉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300)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超声、CT检查胆系结石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2月期间诊治的76例胆系结石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分别给予76例患者CT检查及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组的胆系结石检出率差异。结果:结合手术结果确认76例患者均存在胆系结石,其中胆囊结石患者5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6例。在胆囊结石阳性检出率方面,超声检出患者71例,结石检出率为93.41%;CT扫描检出患者64例,结石检出率84.21%,超声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期CT检出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检查胆系结石,具有着较好的结石检出率,且检查操作简单,可更好的为胆系结石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综合选择应用。

【关键词】胆系结石;超声;CT;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119-01

胆系结石症状为消化系统多发疾病类型,具体发病诱因同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存在着密切关联,可诱发反复疼痛、黄疸、感染情况,若不及时给予诊断治疗,将出现胆道梗阻、恶变及休克等严重情况。目前针对胆系结石患者,以超声检查、CT扫描为常用诊断方式,但是针对2项诊断模式的效果,业界学者一度存在着不同的观点[1]。本研究为更好的选择胆系结石患者适用的临床诊断方案,针对性选取了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76例胆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76例患者的超声、CT检查资料,对两组不同诊断结果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2月期间诊治的76例胆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区间分布为23~71岁,平均年龄(49.5±12.4)岁,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情况,部分患者伴有黄疸、发热、呕吐、恶心症状。所有患者均为知情同意前提下,接受彩超、CT检查,后均经临床手术证实存在胆系结石情况。

1.2方法

本研究所纳入78例患者,均于入院后积极做好患者问询工作,在患者自愿选择前提下,由护理人员引导实施空腹B超检查、CT扫描检查,而后根据手术结果,综合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结石检出率差异。

B超检查方法:选用PHILIPS-EPIQ5彩色超声检查仪,合理设置探头频率为3.5MHz。清晨8:00患者于空腹状态下开始检查,检查前嘱咐患者保持情绪平稳,饮用适量温水作肠胃充盈,进而取左侧卧位、仰卧位、不同位式转换检查,检查过程中先以超声探头于患者右上腹肋区及右肋下间作纵向、横向检查,依次观察肝脏、胆囊、胆管及胰腺,必要时可引导患者取胸膝位检查[2],以提高诊断率。

CT检查方法:选用GELightspeedVCT64仪器,实施患者常规腹部平扫,合理设置CT扫描参数,将球管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380mAs,螺距保持1.375:1,层厚设置为5mm。CT数据以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处理,综合观察患者胆系结石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所纳入76例患者预后经手术确诊均存在胆系结石情况,其中胆囊结石患者5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1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例。其中B超检查,确诊胆囊结石患者55例(72.37%),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例(13.15%),肝外胆管结石患者6例(7.89%);综合检出率93.41%;CT检出胆囊结石患者50例(65.78%),肝内胆管结石患者9例(11.85%),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例(6.58%);综合检出率84.21%。综上可知,胆囊结石患者检出率方面,B超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而在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方面,2种方法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胆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根据结石所处部位不同,可将胆系结石分为肝内、肝外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3类,不同部位结石存在不同影像学表现。通常,胆系结石患者初期并无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当结石生长至一定规格、大小时,即可能导致患者炎性、感染情况,诱发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伴发梗阻性黄疸、发热情况[3]。所以,积极借助影像学技术确定患者结石位置、大小、形态,尽早确诊同时给予手术治疗十分关键。

CT扫描检查为临床常见胆系结石诊断技术,存在着较高的敏感性,通过扫描可形成胆道系统细微解剖结构及空间分布的直观影像,但针对低密度结石及胆道显影不佳患者,则易产生漏诊、误诊情况,导致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B超检查同样为胆系结石患者诊断常用方案,B超检查过程中胆系结石多呈回声光团及声影,且结石回声还会随着体位变换而移动,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结石数目、大小、形态,因此临床诊断确诊率相应较高,加上结石光团及管壁间的分界较清晰,所以在胆囊结石诊断准确率方面较高,在肝外上段胆管结石诊断方面也具有较好检出水平[4]。本研究结果相应表明,B超检查对胆囊结石阳性检出率高达93.41%,显著高于CT检查的84.21%检出率。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结石检出方面,二者阳性检出率比较,不具明显差异。

另外,需注意B超检查虽具有较高的胆系结石诊断率,但不可避免存在少数患者假阴性、漏诊情况。比如针对胆囊颈部结石、沙粒样胆囊厚壁结石、饱满型胆囊结石检查时,就易出现漏诊,因为一些结石由于形态、部位影响,造成声像图不具特征性表现,面对此类患者时,应注意到胆结石形态、胆囊病理机制的复杂性,通过变换患者体位、反复观察胆管与病变的关系,认真作出鉴别。综上内容可知,B超对胆系结石的检出率相应高于CT检查,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对患者无创伤、副作用,因此值得后续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玉清.肝胆管超声检查在胆系结石术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39.

[2]盛侠.156例胆囊炎胆结石超声诊断临床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20-21.

[3]魏玉心,赵洪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总管下段结石的优势及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5):418-419.

[4]白志红.腹部B超与CT能谱成像在肝外胆结石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2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