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继承“勤俭”美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继承“勤俭”美德

刘文文刘春雷

刘文文刘春雷黑龙江省绥化学院152000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充分依据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来把握“勤俭”的时代内涵,而对于充当我国未来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充分理解勤俭这一传统美德的现代涵义,对于大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勤俭传统美德大学生

一、勤俭的现代内涵

勤俭的内涵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其独特内容与鲜明特征,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勤俭在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都有它独特的内涵,这需要我们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的勤俭思想加以分析和批判性地继承。

1.勤俭并非因为贫困

传统意义的“勤”离不开劳动,对于生产者、劳动者来说,“勤”主要是要求人们勤于生产劳动,这是古人所讲勤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劳动者在体力上耐得住劳苦,正所谓“吃苦耐劳”,这与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落后的生产力要求人们必须以勤劳创造温饱的生活。而现代意义上的“勤”不专指体力劳动,而是指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据调查,如果将人一天的时间分为工作杂事、体息睡眠和闲暇消遣三部分,那么,在农业社会里用于工作杂事的时间占45%,在工业社会中占40%,在信息社会则只占25%;与之对应,在三种社会当中的闲暇消遣时间不断增加,其中,在农业社会中占20%,在工业社会中占30%,在信息社会中占40%。所以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勤”的涵义当中相对包含了更多的脑力劳动和效率上的概念,而不是传统意义中单纯的延长体力劳动的时间。

而提到“俭”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在物质资料大大丰富的今天,谈节俭已经过时了,似乎节俭专与清贫的日子相关。然而,我们提倡节俭并非因为贫困,在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的条件下,我们需要用节俭的理念来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并希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就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她每天深夜都会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日本泰森建设公司董事长泰森吉郎自带盒饭上班;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并不贫困,然而,在那里大多数人都有着简朴的生活理念,这让很多初到德国的中国人感到惊讶,甚至误解这是个贫穷的国家;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地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可见,节俭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一种关于道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与个体的素养和追求理念有关,并非是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需要讲求的美德,而是需要我们自觉理性地将其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并不取决于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而是取决于我们理性而有节制的生活习惯。

2.勤俭是一种科学消费观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可否认,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不但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更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合理的消费还能拉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必要的支出是应当的,适度的消费也会促进生产,而过度压抑人的消费欲望更是不可取的。节俭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当中强调的就是如何理性地进行消费,而不是传统意义中需要在物质上的“节衣缩食”,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俭”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要适度消费;不是被物欲和金钱所累,而是要多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明晰人生的意义;不是要恣意耗费可以消费物质资源,而是要通过节俭理性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是要放纵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要通过节俭意识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勤俭用于现代的消费观念,应当是“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这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所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在地上丢一分钱,我会立即捡起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太多与之相反的事例:打肿脸充胖子胡显富穷摆阔者有之,该花在刀刃上的钱却吝啬刻薄者有之。比如有些官员在吃喝玩乐上可以挥金如土,而在文化教育、修桥铺路、扶贫济困方面却缩手缩脚、偷工减料,近年来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拿着救济款塞于个人腰包的也大有人在,这都是贪婪的欲望在作祟。生活中,如果我们太看重物质享受,就会必然付出精神上的代价,就会在物质与精神追求之间失去平衡。而物质享受一旦超越了一定限度,便会走向奢侈,会把生活定格在永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上,会为此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去攫取和占有。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一旦要奢侈起来是没有尽头的,只会最终跌入罪恶的深渊,背离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用合理的消费观,有节制、有层次地寻求自身生活消费的底线。

3.勤俭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勤俭在现代更强调其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古至今,不分国度,但凡载入史册的科学家们,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勤奋工作、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正如马克思曾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众所周知,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而在这背后,他先后试用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才找到了电灯的适合材料---钨丝;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摘取了“歌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而有谁知道,他在早年光用手演算的草纸就装满几麻袋;达尔文说:“任何科学的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验和勤奋得来的……我相信我没有偷过半小时的懒。”有一次,他连续发烧几个星期仍坚持工作;大科学家牛顿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三十年里,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研究室里度过的,他常年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之久,有时不惜通宵达旦;美国大发明家富兰克林说:“礼拜日是我的读书日。”以上这些,可以说是“勤奋”最好的诠释。

二、用勤俭美德提升个人修养

如今,普遍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表象上看,当今大学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而就其实质来讲,当代大学生勤俭意识的缺乏是理想缺失,拒绝崇高,追求低俗的一种表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真正地在未来的建设道路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勤俭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在培养自身勤俭精神的同时,应注意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自身实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方面因素入手,采取逐步深入,践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方式,培养勤俭美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1.了解国情,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缓解资源不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还是落后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难,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我国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这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随时关注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增强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2.为自身创造养成勤俭美德的环境

唐人房玄龄曾说过:“人性无涯,奢俭由势。”意思是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奢侈或节俭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这从特定的角度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奢俭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法国思想家圣西门也曾说:“人,甚至是最精明强干的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因此,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就要努力为自已营造能够培养勤俭精神的氛围,让自己置身其中浸染熏陶,从而逐步树立勤俭的优良品德。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多“吃”精神食粮的机会,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勤俭教育活动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要积极参加、互动,在勤俭教育的舆论引导中思考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可以将自身行为与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中宣传报道的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等有代表性的事迹进行对照,消除好逸恶劳、畏难怕苦、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行为习惯;在学校评选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过程中,关注被表彰的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典型。

此外,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让勤俭精神的养成从家庭开始。在“421家庭模式”越来越普遍的当代社会,父母给予孩子的零花钱越来越多,而且不会过多地注意对钱的用途,对于大多数出门在外读大学的大学生本着宁可自己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的原则,对孩子的消费行为并不过问。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约翰·D·洛克菲勒曾经说过:“给人带来伤害的最便捷途径就是给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给孩子钱财的“度”,就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作为受助群体的大学生,要体会到父母如此作为的良苦用心,我们可以与父母面对面地算上一笔“真情账”,真正了解父母们工作的艰难和持家的艰辛,体会父母供我们上学的不易,从内心深处觉悟到自觉节约和懂得珍惜眼前一切的重要性。学会为父母分忧,将父母给予的钱合理消费,做好消费规划,如果我们的消费是否与学习有关的,如买书、订报、报等级考试等,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及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有利,可以正常消费,而对于一些追赶潮流的时尚品或者是一些不必要的吃喝我们就要做到节约,最好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在总结自己账单花销情况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在消费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勤俭精神

良好的品德体现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勤俭精神养成的意义也在于此,而让勤俭成为一种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一层面上,还要靠长期的训练才能习得,正如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勤俭精神的养成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切身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今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比如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感受到父母为了自己上大学挣钱的不易,在帮助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自身劳动带给他人帮助的快乐,可以体味到奉献、付出的意义;又比如,高校提倡我们到社会中做义工,我们在义务为社会做一份贡献的同时,还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体味奉献的真谛;再比如,我们自发组成环保宣传小组到社会中宣传环保知识,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增强自身对于环保的理解等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我们逐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体验到勤劳节俭的益处,在心理上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逐步形成勤俭的行为习惯,树立起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E·拉兹洛著李吟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第4页。

2.《晋书·范汪传附范宁》。

3.王燕生等译《圣西门选集》[M].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