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不同程度牙体缺损行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前牙不同程度牙体缺损行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晓飞张江琳安忆军

(银川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目的:评估上前牙不同程度牙体缺损行牙冠延长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上前牙牙体缺损患者40例,共40颗患牙,分为两组。A组(20颗):牙体缺损位于唇腭侧,断端所有位点止于龈下≤3mm;B组(20颗):牙体缺损位于唇腭侧,断端最低位点止于龈下3mm~5mm处。两组牙分别行牙冠延长术,并与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均进行临床牙周检查及松动度检查。结果:A组去骨后断端完全暴露,骨嵴顶距断端处距离≥3mm,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牙周组织呈现的是健康状态。相对于A组来说,B组去骨后断端暴露不明显,骨嵴顶距牙缺损处距离在3mm以下,治疗后患者的牙龈出现多种不良炎症。结论:当行牙冠延长术患者的前牙牙体缺损断端在牙龈下小于3mm时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当此距离在3mm以上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治疗后患者牙龈处出现的不良情况较多。因此,对于前牙不同程度的缺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前牙;牙体缺损;生物学宽度;牙冠延长术

【中图分类号】R7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120-02

由于外伤或龋病等导致的上前牙牙体缺损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面容美观。在临床上,当牙冠折断或龋坏达龈下时,会影响修复体的制作,常常因此而导致拔牙,牙冠延长术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逐渐普遍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用于保留患牙牙根的手术形式,其利于生物学宽度的原理,暴露残根断端或改善过短牙冠,解决修复及美观问题[1]。本研究以术后牙周检查各项参数为指标,研究不同程度牙体缺损对牙冠延长术疗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银川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因上前牙牙体缺损达龈下需要行牙冠延长术的患者40例,共40颗患牙,其中男23例,女17例,所有缺损均位于唇腭侧,术前均需行完善根管治疗,牙周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症。术前检查患牙断端距龈缘的距离,断端位于龈下,记负数,断端位于龈上,记正数。并以此为依据分为两组,A组(20颗)。

1.2手术方法

消毒、铺巾、必兰麻局部浸润麻醉,翻瓣,暴露牙齿断端,刮除龈下牙石及肉芽组织,高速涡轮进行骨修整,去除部分骨组织。将A组所有位点牙槽嵴顶均降至牙冠断端根方3mm处,B组考虑到患牙根周围骨组织量、冠根比例及邻牙牙槽骨高度,部分过低位点降至牙齿断端根方1~2mm处,平整根面,修整龈缘外形及厚度,生理盐水冲洗、复位,缝合、置牙周塞治剂。术后口服抗生素3d,复方氯已定含漱1周,1周后拆线。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牙术后牙齿断端暴露情况,术后1周伤口愈合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出血指数(BI)及牙龈指数(GI)。

2.结果

术后1周伤口愈合良好,拆除缝线。A组20颗患牙的龈下断端均在术后得以完全暴露,术后6周牙龈色、形、质基本正常,患牙断端位于龈缘冠方至少1mm;与术前相比,GI及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时维持稳定,患牙均无松动。B组20颗患牙中,所有位于龈下的断端均未在术后暴露,19颗位于龈下1mm,1颗位于龈下2mm。术后6周,GI及B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颗患牙断端位于龈下,1颗患牙断端平龈,3个月后检查发现GI指数较术后6周又有明显改善,BI指数与6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8颗患牙断端位于龈下,12颗患牙断端平龈,与术后6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牙无松动。两组间比较发现,术前两组GI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周及术后3月两组相比,A组的BI及GI结果均优于B组。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前牙牙体缺损常常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发音、面容,且对牙髓、牙周组织乃至全身健康等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充填术治疗牙体缺损,但如果牙体缺损严重,剩余牙体组织薄弱,无法达到足够的强度,或充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固位力,单纯用充填治疗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就应采用修复治疗的方法。牙折(外伤)和龋病是造成上前牙牙体缺损的主要原因,当部分牙折或龋坏造成牙齿大面积缺损,使牙体断端位于龈下时,为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及良好的固位力,临床上常在修复前采用正畸牵引或牙冠延长术使断端暴露于龈上。

医学上指的生物学宽度是人体口腔中牙槽嵴顶到牙龈沟底之间的距离,还包括有牙槽嵴顶和结合上皮附着于根面的结缔组织,一般此宽度约为2mm。当患者的牙体缺损断端在牙龈以下时,可采用单纯性的对牙龈进行切除,避免对牙槽骨整个的去除和修整,但是因为生物学宽度,治疗后患者的牙龈会生长到术前切除的位置,并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牙龈增生、红肿,对患者的牙周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中给患者采用的牙冠延长术的关键在于利用人工对部分牙槽骨进行全面的去除,使牙槽嵴顶至牙齿断端距离至少3mm,既保证了生物学宽度,又满足了正常的龈沟深度,术后使患牙断端暴露于龈上,增加临床牙冠高度,从而利于牙齿的修复和美观[2-5]。

国内外学者针对属于常规牙冠延长术禁忌证的患牙展开了临床系列实践并观察术后长期效果。生物学宽度是贯穿在整个牙槽骨治疗中的,包括改良后的牙冠延长术,它是对牙槽骨进行尽量少的去除,尤其是对于位点过低的牙槽骨,尽量使其与牙根断面平行或者是低于,同时使得牙槽骨与残根断端可以斜面进行平移。采用高速金刚砂车针将牙根断面周围进行打磨使其平整、光滑,如此目的是虽然还不能使牙根断面高于牙槽骨嵴顶3mm以上,但是也能最大化减少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对生物学宽度的重塑,为牙周健康提供有力的修复条件。除此之外,还对牙周组织和牙根形状之间的适应性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该方法可以扩大牙冠延长术适应证,最终增加了复杂残根、残冠保留的机会,维护牙列完整性[6,7]。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针对不同程度牙体缺损的患牙进行治疗,对牙体不同程度缺损行牙冠延长术临床疗效的影响及术后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牙冠延长术在临床应用上的适用情况,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适应症,为广大患者服务。结果显示,无论断面位于龈下3mm~5mm还是≤3mm,均可以达到一定的临床治疗目的,且GI及BI指数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断端位置位于龈下越深,术后牙龈的炎症越难以控制,修复后期可能更容易引起牙龈红肿等牙周问题。

综上所述,需要对患者的前牙断面进行观察和测量后选用合适的手术进行治疗,如患者的牙体断端部分位点在牙龈下部3mm以上,采用的是姑息手法,如患者的牙体断端部分位点在牙龈下部1~2mm,根据生物学宽度的原理,治疗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但是当患者的牙断端在牙龈下部3mm时,给患者进行去骨后断端位点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mm,术后牙齿断端均暴露于龈上,患牙的功能性修复可取得较好疗效,面容、发音亦有较好恢复。所以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患牙进行评估,患牙断端位于龈下≤3mm时,临床效果通常比较理想,而患牙断端位于龈下3mm~5mm时也不是绝对禁忌症,可根据患者的条件选择性的给予保留,也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焕新.牙周病学[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汪涌,丁晓红,姚莉莉,等.牙冠延长术保存冠缺损达龈下患牙的疗效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05(01);24-27.

[3]韩蔚,欧阳翔英,王新知.牙冠延长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04);19-22.

[4]付兆江,韩晓红,吴迎涛.牙冠延长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02);235-239.

[5]MelkerDJ,RichardsonCR.Rootreshaping:anintegralcomponentofperiodontalsurgery[J].IntJPeriodonticsRestorativeDent,2001,21(3);296-304.

[6]章彦彦,陈才展,邓燕,等.改良牙冠延长术临床疗效的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07);465-467.

[7]胡文杰,李连生,张豪,等.牙根改形结合少量去骨:一种改良的牙冠延长术[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