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四中学830000
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动手”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动手”条件,恰当地运用“课堂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动手能力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它启迪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动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中,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可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其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入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知识、能力来自于实践,地理素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案例1:《北方地区》一课中涉及有“华北平原冲积扇”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感知了解,笔者在授课前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冲积扇模拟实验加以研究,设计好模拟实验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呈现。通过对实验的再加工、再完善,师生同台体验实验过程,将“用耳朵听地理”转变为“动手参与地理”的教学策略,在亲身的体验中感知了解,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迎接困难的精神。
案例教案:冲积扇实验模拟操作
1.明确实验原理。
2.确立实验目的。
3.实验原则。
4.实验前期准备:
(1)模拟试验物:面粉、谷子、包谷、大米。
(2)试验场景布置:一张A3纸、文件夹、烧杯、三角板、天平。
5.实验步骤。
6.实验记录(略)。
案例2:《三江源》一课中,以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引入,融入了大量旧知识的复习,以“上山到云间,下山到此地”引入三江源知识点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水缸里海绵吸水的演示模拟小实验,让学生们充分感知了解湿地,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易于操作,清晰易懂,让活动把学生带进“色彩斑斓”的地理课堂,让地理为学生们燃起思维的火花。
二、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新课标中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理念的核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传统教学,还学生一个“参与、自信、成长、智慧”的地理课堂。
案例1:在“描摹地形图,动手学地理”学生临摹中国地形图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填图,通过先学后教、教师点拨来达成掌握知识、运用地图的能力。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读图思考,动手操作完成填图、绘图,孩子们在享受着成功喜悦的同时实现了观其“图”而知其“地”的效果。
案例2:《水资源》一课介绍节水标志的寓意和升华珍惜水资源情感时,笔者充分利用本课内容布置了课后作业——制作节水标、自创节水标语,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挖掘他们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生们互帮互助,设计的张张节水标、自创的节水标语颇有新意,为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树立环保意识,提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案例3:冲积扇模拟实验操作因课堂中首次呈现还需改进,通过对实验操作流程的再加工、再完善设计,我们将二次实验演示交给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学生们互助合作、演示操作、探讨交流、各抒己见,在互助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学生们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达到了求知的目的,在亲身的体验中感知了解,在手脑并用的思考中加深了认识、开阔了眼界,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地理学科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用科学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推波助力。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构建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地理课堂中通过借助视觉、听觉等渠道,可将学生带入活泼生动、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中。
案例1:《中国的气温分布》一节中,杨琴老师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掌握,以耳熟能详的“小燕子”歌谣导入。“同一季节,我国南方、北方气温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以此进行设问,埋下伏笔,制作了微课小短片,借助美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层层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案例2: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第1课时)》授课时,通过多媒体操作,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示意,把难点直观化,将困难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给课堂带来动感,构建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这种形象直观、脉络清晰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四、整合课内外文本资源,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案例1:讲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自然资源与农业”第1课时)》一课,可与八年级上册《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第1课时)》教材内容相整合,温故而知新,以“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什么”导入,将旧知再用,提炼升华,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最佳效果。
案例2:《西北地区(“自然资源与农业”第1课时)》授课时,可将西北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知识内容较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将新疆的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与“疆”字的关系、河流特点、植被、干旱原因、气候类型、农产品等贯穿始终,为后一节塔里木盆地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我们还可将以上几种策略叠加使用或选取某几种教学策略在授课中加以实施。比如:《水资源(第1课时)》,以播放视频《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引发学生感触:人类再不珍惜水源,我们的地球将变得多么可怕?借助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缺水的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畅所欲言。通过“水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小组讨论,让学生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提供了便利。教学中借助地理学科以“图”说话的特征,分别从“水是宝贵的资源”、“我国水资源四大隐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内容进行授课,从而更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从图中分析归纳相关信息的能力的效果,借助图片、地图、图表、动画视频等材料来启发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看着动画视频解疑,渗透法律法规知识,抓住事物特征。通过设计一句节水宣传语,张贴在家或学校的水池旁,升华了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本案例中运用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整合课内外文本资源,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提炼出的三种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学生们在手脑并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可谓“学生欢、老师悦”。这样,为学生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孩子们的思想积淀了终身受用的地理核心素养,我们的地理教学才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吴向忠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Z1)。
[2]李万龙《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建芬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