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翻译

苏旖翟长红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翻译过程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其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并且这种交际是在不同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到语言的转换,而是译者创造性地将文化与语言进行交融的行为艺术。

【关键词】翻译;语言转换;文化;融合

翻译不是译文对原文机械的还原,而是能动的创作。每个国家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其表达形式也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个翻译者,主要目的还是让获取翻译内容的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产生了解,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保持原文大意,又能让翻译作品贴合此国的文化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我们认为翻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创作者,是会灵活的融合语言与文化的行为艺术创作师。

从大的方面讲,翻译这一行为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为不同语言人类之间的交流所设计,所以翻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贴合“人文主义”。正如《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作者阿伦•布洛克所说,对于“人文主义”一词,没有人能够作出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不同的地方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素有权威之称的各种版本的大百科全书里,它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至于在中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别和语言的隔阂,以及由此而致的翻译上的困难和局限,不仅对人文主义一词的内涵没有一致的认识,在译名上也出现了混乱:有译为人文主义的,也有译为人本主义的;有译为人道主义的,也有译为人性主义的;更有主张仿唯物论、唯心论而译为唯人论的。如果上述各种译法,都是人文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具体状况下的表现,那么出现不同的译法,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何况一词多义、一词多译本来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再现意义,“译意”是翻译的核心问题。林语堂提出过“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刘重德提出了“信、达、切”三字原则,即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显然我们可以从这些观点里感受到翻译里文化与语言相融的重要性,既要贴合原文,又不能失去光彩,一个优秀的译者更是可以为作品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通过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赏析大量国外的电影电视剧,对一些心理性格现象和成因进行探究,在某些文学作品里需要用到的手法和情景勾勒以及主人公心理性格现象分析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在翻译一段文字前,首先要对它有自己深刻的了解,就像一块表面貌不惊人的原始,它的翻译者就是它的雕刻师,你需要对其赋予你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将它雕刻的精美光彩,但没有失去它的本质,在这里我通过比喻的手法强调对原文透彻理解的重要性,也不否定作为文学翻译者需要不断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因此我要讲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我且举《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扉页上第二句引语为例,那是德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元帅的话,他说,“HitlerwasthefateoftheGermanpeople.”如果把它译成“希特勒是德国人民的命运”,我想也不能算错,但是从中文看,始终没有表达出那种所谓“在劫难逃”、“命中注定”的认命的意思,所以反复推敲后来改成了“希特勒是德国人民的劫数”。这样原文的含意就充分表达出来了。但是提高中文表达能力应该以准确表达原文含意为前提,否则就是不必要地卖弄辞藻文采,甚至添油加醋,弄得不好反而有损原意。而翻译这句看似简单工程量小的一句话,时则需要做大量辅助工作。国宴里有一道菜,名叫开水白菜,这道菜的主人公就是平时菜市场里最为廉价的白菜,而它之所以被列入国宴的菜品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繁杂的制作工序,所以我们回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的翻译上面,简短的一句话,翻译它却需要对其中的政治背景人物关系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其色,识其意。

下面我想来谈谈我最喜欢的国外文学作品之一——《摆渡人》,这部作品出了三个系列后才完结,每本书封面上都有一句简洁的英文短句,《摆渡人1》中写到“Iexistbecauseyouneedme.”很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将它翻译成,我为你而生,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生命中的摆渡人,这本书通篇带给我的感受是文字温暖气氛温和而又感人。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ClaireMcfall,翻译者是译者付强。付强的代表翻译作品一共有五部,摆渡人的三部以及另外两本均出自英国作家之手,术业有专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付强对英国文学作品以及与其相关的政治军事人文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深入学习,这也是我反复提到的翻译者更像是艺术行为大师。

文学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不一样,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而且还要有文学性和艺术性。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理论都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文学性。而文学性与语言特色有很大的关系,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本身。所以文学作品的语言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承担了这种文学性。所以,文学翻译不仅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更要做到达和雅。正如郭沫若所说,翻译只要不失原文的风格和底蕴,是可以稍加修饰的。

翻译看似只是语言的转换,但是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好的译者是需要下很大功夫和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阅历的,总之,翻译工作者同时也是语言文字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1.

[2]李占喜,语用翻译学[J],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12).

【作者简介】苏旖(1998.12),女,湖北仙桃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翟长红(1978.9),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