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毛期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毛期平

毛期平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再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使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形成教师导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联动的场面,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理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还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恰恰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

2创设情境与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首先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说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分别说到:“老师有一点胖;老师爱穿黑色的裙子;老师每天都抹红嘴唇;老师的脸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老师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您。”等。接下来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物体。”诚然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把握好情境的适度性、情境的丰富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的实、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才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看课的内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联系实际,数学课中有许多内容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没必要牵强联系。

3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指路人”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掌握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思想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的“教授者”,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课上,教师不再是一种“经师”,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愉悦中达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认知能力。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4探究学习与创新培养

新一轮数学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功能、理念、目标,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力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提倡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评价则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哪一句不值得咀嚼和深思呢?在许多的公开课里,一边是学生在探究、在讨论、在思考、在补充、在归纳……另一边老师在为培养孩子们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过程、情感与反思目标煞费苦心,尽善尽美,滴水不漏。有的教师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每节课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面面俱到。

作者单位: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第三小学